【文化論壇】儒道本是同根生:夫子之道(圖)


孔子時常藉著與弟子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里仁篇」

所謂的「仁」,是像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這是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論語》裡那些處理人際關係的精闢言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部份。但是,只要再注意看一下《論語》,在這本孔子過世後弟子們追憶整理的言論集裡,孔子多次提到「道」,例如最具代表莫過於「里仁篇」中談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不說「朝聞『仁』」呢?整本講「仁」的精神與思想的論述中,竟然冒了個「道」,甚至重要性遠大於「仁」,這位對弟子不談怪力亂神,卻又註疏形而上、玄奧又超常之「易經」的老師,葫蘆裡到底裝的是什麼藥?

在「里仁篇」同時又有段對話,從修煉的角度不難看出些端倪:

子曰:「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是,我懂)」。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很顯然藉與曾參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我們知道孔子是高境界的,只是這個曾參很可能不是個大根基之徒,明明告訴他「一以貫之」,竟然用了「忠」與「恕」二個概念來描述老師的道。如果白天知道了忠、恕二字的內涵,晚上死了都不後悔,這未免太小看夫子之道!

那麼何為夫子之道呢?在「衛靈公篇」又有一段對話談到「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子貢名),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你認為老師的見識是博學多聞而來的嗎)」

對曰:「然,非與?(是,難道不是嗎)」

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錯了,我一以貫之)」

這兒可見夫子之「道」不是源於博學多聞。所以根本不是跟弟子談做學問,真道無關乎學習。

從《易經・繫辭》了解孔子之道

其實呢,想了解夫子之道,不從孔子所註疏的《易經・繫辭》,恐怕難窺所以,《繫辭上傳》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見「道」乃天下之真理,真理的最大特色就是至簡至易,越高的道愈簡愈易,所謂大道至簡至易,這就不難體會為什麼孔子一再地說,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

那麼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就是形容「得道」,懂修煉之道。而「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說,只要得道,修道人返本歸真的功夫下得夠久,功夠大,那麼圓滿得果位不就在其中了嗎!

所以孔子一直鼓勵讀書人要立志求道,所謂「士志於道」(「里仁篇」)。教導弟子也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禮、樂、射、御、書、數)」(「述而篇」),前二項關乎修煉,解生死,後二項才是為人治學。

參考文獻

〈儒道本是同根生(二)─談孔子修煉的一生〉(正見網)。

本文留言

作者鵠章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