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誰在當代中華文化復興中居功至偉?(圖)

 2016-12-10 05: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6
    小字


蔣介石對中華文化復興居功至偉(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10日訊】臺北北面有座陽明山,這座山原本叫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與明儒王陽明毫無關係,但如此充溢著文化氣息的名稱從何而來?此乃蔣介石到臺灣後的傑作。蔣介石退守臺灣後選擇這裡做官邸,遂以其偶像之字改曰「陽明山」,這裡的公園也改稱「陽明山公園」。

蔣介石對王陽明一直是十分推崇的,他常自言:「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我是自18歲,從讀顧葆性先生時候起就開始研究的;以後50年來,更曾經讀了再讀,研究了再研究,他的《傳習錄》與《大學問》這兩個小冊子,真是使得我百讀不倦,心向神馳,不知其樂之所止。」

蔣介石在臺灣除了煞費苦心地「造」了座陽明山,還將傳統文化平鋪在了城市的路面上。臺北市區幾條東西向的主幹道被他重新命名,從北往南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典自四書五經的路名。

由此可知,蔣介石與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有著不解之緣。蔣氏雖中年後皈依基督教,但其思想主要以中國道統為根源。終其一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甚力,自詡以服膺和承繼儒家道統為己任。在退居臺灣的最後歲月裡,發動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政治與傳統文化復興

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因為有海洋天塹的屏障,得以有喘息的機會。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正式復任總統,待到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國共隔海而治的局面塵埃落定。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經濟社會已趨穩定。在1952年國民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上,蔣介石把「保衛中國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為「光復大陸」基地建設的工作重點。但國共內戰失敗的陰影長期困擾著蔣介石,他反思丟掉大陸的原因,認為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失敗,思想、文化、教育方面也是慘重地失敗了,喪失了民族自信和精神,所以他力圖修復反共思想體系。

此時島上特殊的社會文化狀況,也頗讓蔣介石寢食難安。因為臺灣在1895年甲午戰敗後,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從此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文化對臺灣民眾影響巨大,使得臺灣民眾文化心理上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長期孤懸海外的時代,很多臺灣民眾連對國家認同都發生了疑惑。臺灣早期作家李昂小說《迷園》就是寫主人翁在國家認同問題上長期的迷惘失措,而吳濁流小說《亞細亞的孤兒》裡描摹出臺灣民眾淪為半個世紀歷史孤兒的困惑。

抗戰勝利後,備受異族蹂躪的臺灣終於光復,可惜沒多久就發生了的「二二八」事件。後來國民黨政權遷往,使臺灣的人口自然地劃分為臺灣人和外省人兩大塊。臺灣人對外省人有著一定的敵意。

一些「台獨分子」將政治矛盾放大為文化乃至種族衝突,鼓吹「臺灣與大陸分離太久,文化習俗不同,已不同於中國人」,「臺灣前途由臺灣人決定」等。就在「台獨」勢力叫囂不停時,島內出現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西化派,一場「中西文化論戰」鬧得不可開交。而此時大陸長達10年的浩劫「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中華傳統文化被從歷史的記憶中拉出來「鞭屍」,「破四舊」和批孔鬥爭如火如荼。

為了保護傳統文化,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這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許。

1967年7月,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坐鎮指揮,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蔣介石自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不僅為三民主義革命文化之建設運動,亦為憑藉我民族傳統之人本精神和倫理觀念,來喚醒這一代人的理性與良知。」當然,蔣氏也不忘再把這場文化復興運動打上鮮明的「反共」立場,明言「以建立反共鬥爭之堅強的心理基礎與精神動力」

「文復會」草創之初,蔣介石事必躬親,在他的督導下「文復會」創建了眾多專門機構和委員會,比如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中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與發明獎助委員會、國劇推行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各司其職,執行文化復興的具體工作。

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前後出版了大量中國古籍書目,像《周易今注今譯》、《老子今注今譯》、《詩經今注今譯》、《孟子今注今譯》等,還有《白話史記》、《白話資治通鑒》等。

負責倫理道德發揚工作的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則發起了「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訂出《國民生活須知》,對人們的衣食住行諸多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的文明。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1970年正式頒行,把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擴展為全社會的生活理想。

亡國必先亡其史,蔣介石非常重視國文和歷史教育。日據時期臺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史,光復以後為了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學校堅持「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並重政策。蔣介石指示:「國文是一國文化的根基,無論學習文科和理科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中小學校國文、歷史及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各級學校都必須開設《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課程,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蔣介石給各個學校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冀使傳統文化生根發芽。

新生活運動

蔣介石既是傳統道德的倡導者,亦是文化上的復古者。他在臺灣推行的文化復興運動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即推行以「禮義廉恥」為內容的新生活運動。運動雖然標榜「新」生活,內容卻是「舊」道德。

1934年2月,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中說:「我們現在在江西一方面要剿匪,一方面更要使江西成為一個復興民族的基礎;要達此目的,必須自江西,尤其是從江西省會所在的南昌這個地方開始,使一般人民都能除舊布新,過一種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在蔣介石的眼中,當時的中國人實在是沒有禮義、不知廉恥、自私自利,所以才會有亡國亡種的危機。

蔣介石從古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言中,引申出「四維既張,國乃復興」的結論,確定「禮義廉恥」作為新生活運動的指導思想,用以「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環境」,「確定我們革命的基礎」。他提出新生活運動是「先求全國國民於食衣住行四項實際的基本生活能徹底改進之一種社會教育的運動」,從而使國民革命能夠成功,中華民族得以復興。

蔣介石之所以一再把挽救中國危亡求助於傳統文化,是由於其一貫的主張和信仰。蔣氏曾說對其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本書:第一本書是鄒容的《革命軍》;第二本書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第三本書是黃梨洲的《明夷待訪錄》。他自青年時代讀新學諸書常食而不化,而讀舊學諸書則如魚得水,並常用舊學作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或用以作從政治國、用兵打仗的軌範。

蔣介石很早就接觸宋明儒學,不僅篤信不疑還身體力行,常以「存天理,滅人欲」自律。蔣氏年輕時在其日記中「一日三省吾身」。傳統文化對蔣介石影響極大,他認為「中國的經書實為民族精神、民族德藝和民族哲理所寄託」。

1959年蔣介石在臺北訂正《科學的學庸》,對《大學》、《中庸》進行解讀,認為「《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這頗能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其遺囑聲稱:「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余畢生之志事」。蔣介石帶著他光復大陸的夢想走了,復興民族文化大業的接力棒交到了蔣經國之手。

蔣經國成長過程中受蔣介石影響極大,蔣介石一再指導蔣經國要讀好四書,尤其要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蔣經國因此著重傳統文化的研習,對自己過去在蘇聯所受的思想影響作清算。

蔣經國上臺後,繼續了這場文化復興運動,他將父親去世的4月定為「教孝月」。禮義孝為先,希望能通過發揚孝道,由孝親而推廣為愛人,以至於愛國愛民族,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社會的和諧,「使世界人類認識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鼓舞群倫,相與為善」。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文復會於1986年提出《現代國民生活綱要》,發動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針對物質主義對人精神生活的侵蝕,重點推行孝悌、勤儉、禮節與秩序等諸傳統美德,希望藉此使人們確立生活準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蔣經國去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終於告一段落。這場歷時20餘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文化。有了發達的傳統文化為精神資源,使得臺灣後來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民主轉型。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臺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在臺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辦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

也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才有錢穆、徐復觀、牟宗三等這些國學大家在臺灣開館收徒,帶出一批批國學傳人;才培養出林懷民和「雲門舞集」,演繹出《薪傳》、《九歌》、《水月》這樣現代和古典完美結合的作品;才孕育出李安這樣的藝術大師,拍攝出《臥虎藏龍》這樣意蘊悠長的電影;才滋養出方文山等著名詞曲作者,創作出《東風破》、《菊花臺》、《青花瓷》這樣宋詞小令般典雅淒艷的歌曲,引領華語樂壇的中國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華啟善 来源:鳳凰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