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明節之感悟--談掃墓與潤餅(組圖)

作者:乙欣  2023-04-16 1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年紀漸長,越覺得古今著實大不同。
年紀漸長,越覺得古今著實大不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年紀漸長,越覺得古今著實大不同,亦越喜歡傳統觀念。可嘆的是,降生於世後,累積現當代的諸多俗念,養成固著習性。幸好每逢傳統節日,總能思考一下自身與節日的關聯性,例如搜索多年清明節記憶,發覺幾近被掃墓與吃潤餅給占滿。

掃墓

清明節的祭祖掃墓,被視為一項不忘本的重要習俗。
清明節的祭祖掃墓,被視為一項不忘本的重要習俗。(繪圖:志清/看中國)

今人奉行的中華傳統節俗,向來承襲自古人,但在時代更迭過程中不免經過汰換,但若有人膽敢說祭祖習俗予人無益,應當捐棄,想必會飽受外界抨擊與長輩喝斥。畢竟這是富含不忘德之根本、盡顯各種人倫精神的習俗。

孔子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論及孝道時,孔子則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尊奉儒家文化的世人,即崇尚禮教、講究孝道,並將拜掃祭祖視為遵守儒家倫理的表現之一,無論天子或平民都非常重視祭祖掃墓,致使掃墓成為清明、寒食最受崇尚的風俗。

比較古今掃墓細節,現代人自當是缺乏古人那般傷感地宣讀哀悼親友的祭文,沒有盈懷悲思難抑而涕泣不已,也沒有因為無法親至墓前祭掃而哀傷感嘆,亦乏唯有整衣斂容過後,才向先人稽首行禮的肅敬態度。於是,明代政治家謝肇淛刻劃的「余在山東每遇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明末清初詩人尤侗〈浣溪沙‧清明悼亡〉沉痛寫下的「陌上家家掛紙錢,東風客舍淚潸然。難攜杯酒謫重泉」等詩文,甚至是《漢書》所載的嚴延年式堅持——縱然相距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均不復見。

不過,焚香、上供、為墳墓除草添土,以及從唐代蔚為流行的燒化紙錢等習俗,仍承傳迄今。特別在燒紙錢一事上,部分民眾堅定擁護「燒的紙錢越多,越有孝心」之說。猶記在還不講究環保觀念的年代裡,屢次聽到家父建議,祭祖最看重心意,故不須讓此俗成為年年祭祖的方式。

的確,掃墓之風代代傳承至今,已經出現了不小變化。

像我們透過唐代詩人王建〈寒食行〉所描繪的民間祭掃,能知當下的繁盛場面:「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