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0月21日訊】先讓我們從下面這樣一組數據開始:
2013年初,中國央行「對其它存款性公司債權」(央行借給商業銀行的債)規模為1.45萬億(人民幣,下同)。當年6月,錢荒發作,各商業銀行的現金流瀕臨斷裂,全社會陷入恐慌。央行緊急啟動「SLF」、「MLF」等方式,直接借錢給商業銀行,補充商業銀行的現金流。至2014年底,央行對其它存款性公司債權的規模為2.50萬億,2015年底為2.66萬億。這兩年央行在借錢給商業銀行的問題上,算得上極盡克制,兩年時間加起來也就是借了1.21萬億出去。然而到2016年底,該數據暴增到8.47萬億,較2015年底暴增了5.81萬億,增幅高達218%(註:本文的數據已更新到2017年8月份)。
到2017年,這種令人震驚的增幅突然就停止了。6月底的數據為8.59萬億,較2016年底僅僅微弱上升了1200億,增幅只剩下可憐的1.4%。看起來,商業銀行已經不再需要找央行借錢了似的。
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乃是2013年以後中國最重要的金融現象,沒有之一!2014和2015年,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的規模偏小的結果,是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都陷入萎縮,於是,中國政府被迫在2015年底啟動「地產去庫存」運動,並敞開央行的大門,讓各商業銀行想借多少就借多少。這就是2016年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債權規模劇增的原因。然而,2017年,這一切都戛然而止,商業銀行竟然突然停止向央行借錢了。在這種現象的背後,一定有著非常深刻的經濟學上的原因。而將這個原因挖掘出來,一定能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理解未來之路。這,就是本文的核心目的。
——是以為序
第一章 以債為錨
一直到1971年,人類才正式放棄以貴金屬作為紙幣發行之錨的做法,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進行了以債為錨發行紙幣的新時代。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回頭,重新認識貨幣的歷史。
首先,我們要重新認識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伊薩克·牛頓,人類歷史上神一樣的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是,牛頓同時也是一位神一樣的經濟學家。他擔任英國鑄幣廠長長達30年,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貨幣發行體系。牛頓之後,人類才真正理解了貨幣,解決了國際貿易中不同種類的貨幣如何相互兌換的問題,英國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國際競爭優勢,成長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從掉落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1696年,時年53歲的牛頓接受其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也是他學生的推薦,擔任英國鑄幣廠的皇家監理,3年後正式接任廠長,此後牛頓長期擔任鑄幣廠長一職,直至1727年去世。在牛頓接任鑄幣廠長的時候,大航海時代已經到了尾聲,海洋的神秘面紗已經被揭開,通往各大陸的航道都已成熟。大英帝國內部已經正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外部則剛剛結束與法國之間的大同盟戰爭,舉國上下正是朝氣蓬髮,試圖向全世界擴張,拓展殖民地。而這個時候,制約英國腳步的最大問題,就是貨幣。
在那個時代,人類依然處於貴金屬貨幣時代,以貴金屬打造的金銀幣是最為流行的貨幣。英國當時面臨的問題,其實是當時歐洲各主要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金銀幣的鑄造標準問題。最基本的問題有兩個:第一,一個標準貴金屬幣上標注的數值,是貨幣單位還是重量單位?比如標注為10便士,還是10克?第二,如果標注為貨幣單位,那麼該貴金屬幣是否應該足值,也就是標注為10便士的金幣,其中必須含有相當於10便士的金子?當然了,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貴金屬幣是否必須足值?
牛頓以其科學界崇高的威望壓制住了爭議,堅持以貨幣單位為貴金屬幣的標注單位,這算是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到1717年,在牛頓的建議下,英國議會通過決議,確定了黃金與貴金屬幣的兌換比例:每盎司(純度0.9)黃金=面值為3英鎊17先令10便士的貴金屬幣,英國政府官方承諾兌換。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對貨幣幣值與黃金重量之間的兌換關係作出正式承諾。事實上,這就意味著自此之後,英國的貴金屬幣可以不足值,一個面值10便士的貴金屬幣中,可以只含有價值7便士的金子,然而英國政府的官方兌換承諾,給予了這枚不足值的金幣以足夠的信用,讓它可以作為完完整整的10便士使用。大家對英國政府有信心,當然就對英國政府發行的金幣有信心。反過來,所有使用英國金幣的人,無論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為了確保自己手上的金幣的購買力,他都會主動維護英國政府的利益。就這樣,英國逐步獲得了全世界的支持,四十年後,原本在歐洲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的英國終於崛起,徹底擊敗了西班牙和法國,成為獨一無二的海上霸主。此後日不落英國在各殖民地效仿金幣的發行機制,發行紙幣,承諾可以憑藉紙幣兌換等面值的金幣。這些紙幣在殖民地流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蓬勃開展。
到了這個時候,英國的貨幣發行體系分成了兩個圈層。在英國內部,政府以足額兌換的承諾,依靠7成的黃金儲備就能發行10成的金幣;在外部殖民地,則以承諾兌換金幣為基礎大量發行紙幣。英國政府的信用,成為了貨幣發行的根基。將政府信用與貨幣發行相捆綁,這恰恰是牛頓爵士在經濟學領域做出的突破性貢獻。在老蠻我看來,這種貢獻對人類社會的意義,不比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來得小。
有了英國政府進行信用背書,英國本土的金幣加上殖民地的紙幣英鎊,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貨幣,它的使用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英國政府財政瀕臨崩潰,已經無力再承擔國際貨幣的責任,對於世界各地拿著紙幣英鎊過來兌換金子的要求,英國政府已經無法承受,於是只能在1931年取消兌換承諾。全世界突然就喪失了能夠支持國際貿易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貨幣,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並終於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之後,美國成長為新的全球霸主,對於當時缺乏國際貨幣因此難以開展國際貿易的問題,除了美國,其它國家根本就解決不了。好在這個時候美國也出了一位真正的經濟學大神,哈里·懷特,近代史上充滿了爭議的傳奇人物,此人乃是當代國際經濟秩序的制定者,佈雷頓森林體系之父,在人類經濟制度史上,唯一可以與牛頓相媲美的神。
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佈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國際金融會議,討論如何解決缺乏國際貨幣的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問題,時任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的哈里懷特說服了其他與會代表,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組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同時,在懷特的推動下,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1盎司黃金=35美元,美國政府以國家信用擔保兌換。
到194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在華盛頓正式開始營業,這在事實上宣告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正式確立。它們的章程規定,每個國家的貨幣幣值都必須使用黃金或與黃金等價的美元來表示,並且未經批準不得修改。這就在事實上確立了美元=黃金的信用關係。1947年,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上,美歐各主要國家達成《關稅總協定》,確定成員國之間放棄貿易壁壘,以美元為媒介進行交易。1948年,美國啟動「馬歇爾計畫」,直接向歐洲各國投資,復建其被打成廢墟的工業體系,振興歐洲各國經濟。如此三管齊下的結果,就是美元自此成長為國際貨幣,具有了黃金般的信用,為世人所普遍接受。這一系列的舉措,統統都是在落實哈里懷特的經濟計畫。
然而哈里懷特本人在194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開始營業後,就陷入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蘇聯間諜指控。他很快就退出政壇,為了應付責難心力交瘁,在1948年就黯然辭世。人類自此失去了最後的經濟學大神,對於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而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再也沒有人能進行系統的思考和總結。
在這裡順便說一句,當時的中華民國曾經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WHO的前身)的創始國,可惜的是,中共建政之後向蘇聯靠攏,並立刻就退出了這三大組織。此後到了1980年,中國才重新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到2001年才重新加入關稅總協定。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本質,是以美國的國家信用為美元的購買力進行擔保,美國官方承諾美元可以按固定利率兌換黃金,這種做法與當年英國的牛頓爵士如出一轍。甚至,只要美國的國家信用還在,有沒有黃金可以兌換,都不是問題。英國在1931年取消英鎊兌換黃金的承諾,英鎊立刻就喪失國際貨幣資格的原因,在於當時的英國內憂外患,各殖民地紛紛鬧獨立,英國的經濟本身遭受重創,國家信用岌岌可危,英國無法再為其貨幣的購買力進行信用背書。然而美國不一樣。1971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迫於兌換壓力,同樣取消了美元兌換黃金的官方承諾,但是當時的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國,具有不可挑戰的經濟和軍事領導地位,其國家信用堅不可摧,因此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建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之下的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依然在平穩運行。經濟學界鬼哭狼嚎的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繫在1971年後就陷入崩潰的說法,基本上就是瞎扯淡。從這一點上看,全世界的主流經濟學家,在大神懷特去世之後,就只剩下一幫白痴。
我們今天回頭來看,無論是大英帝國的「金本位」制度,還是佈雷頓森林體系早期的「美元錨定黃金」制度,它們真正能夠生效的機制,都是國家信用。貨幣,就相當於是政府發行的信用債!朝氣勃發勇於進取的帝國精神,才是英鎊真正的信用之源,而不是英國皇家國庫的那點子庫存黃金。一旦1930 年代英國喪失進取心,變成整天追憶往昔榮耀的破落戶,英鎊立刻就隨之喪失了國際貨幣的地位。英國本身讓人喪失了信心,英鎊才隨之被世人拋棄。而美國之所以能在1971年取消美元錨定黃金的制度之後,依然維持著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唯一的原因,就在於美國依然強大,依然富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它依然是全世界尖端科技的帶領者,流行文化的傳播者,它的士兵訓練有素、身經百戰,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出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這樣的情況下,黃金這種不知所謂並且幾乎沒有工業價值的玩意兒,終於退出了人類的貨幣價值體系,直接將紙幣的幣值錨定在國家信用之上,國家信用的強弱,直接決定紙幣的購買力大小,這才是人類的正途,也是紙幣的終極歸宿。
在確立了以美國的國家信用作為美元之錨後,美元成為了真正的世界貨幣,並最終成為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基石,全球經濟因此得到了持續發展,人類進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歲月。1950年全球GDP規模只有1萬億美元,到1970年超過了3萬億。1950年全球跨國商品貿易規模只有600億美元,到1970年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毫無阻礙。到1980年,全球GDP總規模就超過11萬億美元,跨國商品貿易總額達到3.6萬億美元。在這種背景下,1981年上任的美國總統里根順理成章地走出了下一步:以債為錨。里根政府大規模發行國債,並由美聯儲直接認購,政府手裡有了錢,就可以進行各種直接投資和採購。這當然就是以發債的形式,將美國的國家信用直接變現為美元了。1981年里根剛剛上任時,美國的國債規模是9979億美元,到1989年里根離任,美國的國債規模上升到了28574億美元,增加了近兩倍。財大氣粗的美國政府因此可以大規模的加強軍備,搞星球大戰計畫,拖著前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將前蘇聯政府拖得苦不堪言。同時,剛剛啟動改革開放的中國脫離社會主義陣營,投向美國,積極爭取美國投資。前蘇聯內外交困,到1991年就倏然解體。美國一家獨大的世界格局就此形成。全世界都被捆綁在了「美元」的戰車之上,捆綁在了美國的國家信用,也就是美國國債之上。
然而,接下來我們必須進一步追問的是:以國家信用為錨,以信用債的形式發行貨幣的制度,始於1717年牛頓爵士的建議,並先後催生了大英日不落帝國和美利堅共和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以債為錨的貨幣信用設定,乃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基礎的金融設定。我們今天所有的財富,所有的產業經濟,所有的科技文化成果,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設定之上的。然而,這個設定是無限的嗎?它可以永恆的持續下去嗎?到今時今日,人類跨入2017年,這種以債為錨的設定,已經持續了整整300年,它到達終點了嗎?如果這種基礎設定轟然崩塌,整個人類社會,將要遭遇什麼樣的噩夢?……
(未完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