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出席《施政報告》後記者會回應提問。(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0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林鄭月娥昨日早上以40分鐘宣讀《施政報告》後,下午在政府總部召開約75分鐘記者會,就報告內容回應提問,記者會首次安排純網絡媒體採訪。提問涉及港人關心的議題如政改、立法會議事規則修訂、首置盤公私營細節、房屋供應、教育、以及昨日英國保守黨人權領袖Benedict Rogers被港府拒絕入境一事。
林鄭開場即表示,這份《施政報告》體現了其競選時提出的「同行」口號,指政府重視並聆聽市民訴求,重提報告中多項政策,包括「首置盤」及醫療社福界合作、打造高科技「智慧」城市及發行綠色債券等。
記者會提問答的第一個重點圍繞房屋政策。有記者指出,「首置盤」受惠戶全港僅5.5萬戶,比起10多萬戶的居屋資格及逾30萬戶住在公屋的基層市民來說少得多,認為發展公私合營的「首置盤」並不是林鄭口中的「急市民所急」,反而如同2012年發展局局長提出東北發展採用公私營合作時,被港人直斥是「官商勾結」。林鄭月娥回應指社會出現了認為公私營合作就是官商勾結的風氣,自己「很擔心」,認為這種想法對香港「不利」,並表示香港政府是一個「小規模政府,都是要靠商界做發展動力」,並表示「首置盤」因使用地產商手中用地,因此不影響未來公屋供應。她重提政府打算恆常化發展「綠置居」,可讓目前租住公屋的「富戶」置居,把單位騰出予輪候人士。
有記者提問《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恆常措施及大型建設,憂慮有關政策是否可達到「可持續發展」,要求林鄭交代財政估算。林鄭月娥拒絕回答數據,僅指「港府財政狀況非常健康,財政盈餘已經累積達10000億元」,並提出港府過往許多開支是非經常、非持續的,因此這次的《施政報告》將加入一些經常性開支,如增加了36億元的經常性教育開支。
有記者關注林鄭指「要培育下一代國家觀念」、為23條立法及政改的問題,質疑林鄭多次提到「要在良好的社會氣氛下」推行有關措施的可能性。林鄭沒有正面回應提問,僅表示相信香港只有一小群人對國家身分認同及尊重「有問題」,並指為了「憲制的責任、保障國家安全」,「會在適當的社會氣氛下」推行有關措施。
有記者就立法會近來準備修訂《議事規則》,進一步收緊民主派議員的空間的事件,提問林鄭月娥認為是否有此必要。林鄭回應指修訂屬於立法會內部事務,但認為是因為民主派議員濫用《議事規則》進行大量「拉布」阻延政府政策通過,因此建制派議員提出修訂是「無可厚非」,指民主派議員應該與建制派議員「坐下來談」,並表示政府行政機關無必要事事都要與民主派議員溝通同意,因為這樣會「放棄了行政機關應有的權力與功能」。
有記者表示,《施政報告》內容廣泛,不知政府將哪些政策作優先推行,以及港府有否打算在「一帶一路」之外推出其他與內地合作的計劃或政策。林鄭回應指,政策推行政策需要立法會的配合和支持,指部分立法會議員的不同意及「拉布」會拖累施政。她亦指出「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會為香港帶來機遇,香港亦應為國家作出貢獻。
有記者追問英國保守黨人權領袖Benedict Rogers昨日被港府拒絕入境一事,林鄭月娥拒絕評論事件,指是入境處的決定,重申港府有責任維持「一國兩制」。
對於兩級稅制,有記者認為許多大財團大企業旗下都有多個小公司或集團,兩級稅制等同為企業減稅,提問林鄭月娥是否「用納稅人的錢補貼財團」,並指出是否可以修改稅制令一些高利潤大財團不獲減稅。林鄭回應指「香港成功之道之一便是簡單稅制」,不會將某些公司拒諸門外,但會研究防止濫用措施。
民主黨袁海文撰文指,兩級稅制下估計政府每年少得70億元稅收,不只政府口中一直所說要鼓勵的中小企,大企業一樣受惠。袁指出,商界無論大小一定支持減稅、反對加稅,而這次《施政報告》中沒有加稅等補償安排,而大地產商的得益更是不少,例如「首置盤」就將意味著發展商更改土地用途、發展牟利的機會大增。袁提出,民主黨多年前建議的累進稅制,可為中小企減稅、大企業加稅、並以科研成果扣稅,可以達到政府不會因減稅而減少收入,且能達到公義原則、鼓勵創新科技發展。袁亦質疑,林鄭提出的多項政策增加政府開支將令政府開支大增,而今年的政府經常性開支已經達到3710億元,質疑當下的「甜頭」將對未來財政造成負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