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2日,以金日成首相為首的朝鮮政治代表團訪問中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國際關係中,各國信守的原則是:「沒有永久的朋友,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陣營,因為有意識形態的紐帶,說什麼「磐石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誼」、「同志加兄弟」、「鮮血凝成的友誼」等等,結果,中蘇在珍寶島打起來,「磐石」破碎了;後來又打了一場「中越邊界自衛反擊戰」,「同志加兄弟」翻了臉。中朝的關係會怎麼發展?
2009年8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朝,金正日暗示,「北韓之所以退出六方會談,旨在擺脫北京的羈絆而已,並非針對美國。他希望直接與美國會談,雙方建立對話關係;一旦美國改變對北韓的政策,平壤將隨時調整外交政策。如果美國對北韓施以援手,北韓將成為對抗中國的最堅強堡壘。北京同平壤的關係的嚴峻性還不止於此。北韓核武器的指向是最敏感的問題,外界揣測只會針對美國、日本或韓國,然而,在稍早同克林頓會談中,金正日的副手故意說漏嘴地流露,北韓核導彈打不到美國,卻可以往西邊打,『我們在西邊的國土也需要保護』。至此,對於有朝一日北韓可能掉轉頭來,將中國作為核訛詐的對象的動向,已經躍然紙上。」讀報至此,心頭一驚。難道我國又要被動地在一場「對×自衛反擊戰中」中結束中朝友誼!
沒有志願軍抗美援朝 金政權早已不復存在
說起「鮮血凝成的友誼」,使人回憶起中朝蜜月時期。
南北朝鮮的分裂局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1945年8月,反法西斯盟軍蘇聯軍隊和美國軍隊登上朝鮮半島,佔據朝鮮半島35年之久的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1896年俄國和日本曾經以橫貫半島的北緯38度線瓜分朝鮮。此時蘇美兩國沿用這條歷史分界線劃分了勢力範圍。在朝鮮半島南半部美軍控制地區,1948年8月15日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在朝鮮半島北半部蘇軍控制地區,1948年9月9日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而後,根據雅爾達協定,蘇美雙方分別於1948年底和1949年6月從朝鮮半島撤軍。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朝鮮半島的南北政府都有用武力吃掉對方、統一朝鮮的企圖;但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第一槍是北朝鮮打響的,這是必須恢復的歷史真相。
1949年中國內戰尚未結束,為支持朝鮮建立共產政權,毛澤東答應金日成的要求,決定從解放軍中抽調朝鮮人及朝鮮族官兵組成的156、164、166三個師另兩個朝鮮團,編入朝鮮人民軍。當年先後共為北朝鮮提供兵力約6.9萬人,佔朝鮮戰爭前朝鮮人民軍總數的一半,成為人民軍的主力。戰前北朝鮮已經擁有十個步兵師,一個坦克師,一個空軍師,總兵力13.5萬人,有150輛T-34坦克;大量重型火炮;180架高性能作戰飛機。蘇聯援助的其他軍事裝備和武器彈藥也於1950年初運到,使部隊齊裝滿員;韓國軍總兵力約9.5萬人,八個師只有四個接近滿員,24架教練機,裝備少得可憐,沒有坦克和重武器,甚至連反坦克地雷都沒有。軍力對比北朝鮮明顯佔有優勢。從1950年6月12日起,朝鮮人民軍開始在三八線附近集結,23日完成了進攻部署。
1950年6月25凌晨,金日成的部隊向韓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為了使這次軍事行動帶上防禦的、正義的性質,國防部長的政治命令捏造敵情說:「南朝鮮軍隊已入侵三八線挑起了一次軍事攻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命令朝鮮人民軍進行反擊。」
6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美國陸軍介入朝鮮戰爭。7月1日,美軍第24步兵師從日本空運韓國南端的釜山。7月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軍支援韓國作戰,除美軍外,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也都象徵性地派出了部隊,總計3.9萬人,於7月上旬陸續到達朝鮮。任命麥克亞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但麥克亞瑟坐鎮東京,7月13日任命美軍第8軍司令沃克中將為聯軍在朝鮮的戰地指揮官。14日韓國總統李承晚也把軍隊指揮權交給了沃克中將。在中國介入前,戰爭實質上變成了北朝鮮軍隊與聯合國軍作戰。
朝鮮戰爭初期,金日成部隊之所以能勢如破竹般拿下漢城,打垮韓國防禦體,除了武器裝備方面有蘇聯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從中國齊裝滿員回國參戰的三個朝鮮師。這三個師原是中國第四野戰軍林彪的部隊,戰鬥力極其強大。在朝鮮人民軍中,師;旅長以上幹部,全部出身於原東北抗聯和延安義勇軍。原164師師長方虎山被任命為人民軍第5軍團(轄第3、4、7、9、42師)的中將軍團長,於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
7月5日,朝鮮人民軍與美軍第24師在漢城以南48公里處接戰,繼續以破竹之勢向韓國腹地推進,兩個月,席捲韓國大部分領土,把聯合國軍趕到了北緯35度線上長140公里、寬90公里的釜山半島,背後就是大海。沃克中將在釜山半島組織了頑強的防禦,美軍第1海軍陸戰隊混編旅和第2步兵師於7月底適時趕到投入作戰。8月15日,金日成發布命令,要求在8月份完全解放南朝鮮國土。但朝鮮人民軍已成強弩之末,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也未能突破釜山防線。
9月15日,麥克亞瑟將軍率領第10軍(由美軍陸戰隊第1師和第7師編成)7萬人和韓國陸戰隊5000人,在260餘艘艦艇和500架飛機的配合下,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蜂腰部月尾島登陸,第二天佔領仁川。美步兵第7師往南挺進,在烏山與北進的聯軍會合,斬斷了朝鮮人民軍的後方補給線。9月26日美軍奪回漢城,而後兵分兩路,沿著東海岸和西海岸向三八線推進。朝鮮人民軍主力八個師被隔斷在南方釜山戰線,在後撤突圍中傷亡5.8萬人,後方空虛,節節敗退。10月1日退回三八線以北,10月19日撤出首都平壤。金日成率北朝鮮首腦機關退到距鴨綠江50公里的江界。當時作為共產主義陣營老大哥的史達林提議放棄朝鮮半島,讓金日成撤往通化組織流亡政府;而毛澤東立排眾議,堅決派志願軍入朝參戰。而且在1951年1月,中國又為金日成輸送了10萬名朝鮮族戰士,重建潰敗的朝鮮人民軍。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簽發了《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同日,通過駐朝使館將命令抄送金日成。
1950年10月,麥克亞瑟正在揮兵北進,揚言要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結束戰爭。「聯合國軍」集中四個軍十個師另一個旅、一個空降團,總共13萬人的兵力,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於東西兩線(主力置於西線)分兵多路,向鴨綠江邊疾進。金日成面臨組織流亡政府退往中國東北的命運。
10月19日,正當敵人越過平壤、元山一線時,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四個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三個炮兵師和一個高炮團共26萬人秘密渡過鴨綠江。第40軍從安東渡江,向球場、德川、寧遠地區開進;第39軍從安東、長甸河口渡江,主力向龜城、泰川地區開進,一部至枇峴、南市洞地區佈防;第42軍從輯安渡江,向社倉里、五老里地區開進;第38軍尾第42軍渡江,向江界地區開進。
志願軍渡江後,敵人正在分兵冒進。10月20日,西線韓軍第6、第7、第8師已進至順川、新倉里、成川、破邑之線,距離球場、德川、寧遠我預定防禦地區僅90至130公里;東線韓軍首都師已進至五老里、洪原等地,到達了我預定防禦地區。其東西線之間相距80公里。彭德懷決定集中三個軍於西線,各個殲滅韓軍的三個師,爭取首戰的勝利。
10月25日,西線敵軍以師或團為單位,繼續冒進。其先頭團韓第6師第7團前出至鴨綠江畔楚山以南的古場洞地區。我進至北鎮以東地區的第40軍第118師,奉命採取同敵預期遭遇的姿態進佔北鎮至溫井間公路以北高地,準備伏擊由北鎮前進的韓第6師後續部隊。10時許,敵第6師第2團之先頭第3營及一個炮兵中隊,乘車由溫井向北鎮進犯,當其進至豐下洞至兩水洞之間地區時,我第118師第354團在第353團配合下先敵開火,採取攔頭、截尾、斬腰的戰法,向敵發起突然而猛烈的攻擊,將其全部殲滅。當夜,第118師、第120師又乘勝進攻溫井之敵,26日凌晨佔領溫井。從此,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這一天,1950年10月25日,被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經過三次戰役,扭轉了戰局。1950年12月31日,中國志願軍在彭德懷指揮下,跨過「三八線」拿下了漢城,準備作為和談讓步的籌碼。1951年1月8日將美韓軍驅逐到37度線附近之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
1951年1月13日,即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戰役的勝利以後,聯大政治委員會討論並通過了「朝鮮問題三人委員會」在十三國提案基礎上提出的關於解決朝鮮問題基本原則的「補充報告」。該報告建議,立即實現停火;舉行一次政治會議以恢復和平;外國部隊分階段撤出,並安排朝鮮人民進行選舉;為統一和管理朝鮮做出安排;停火之後召開一次由英、美、蘇和共產黨中國參加的會議,以解決遠東的問題,其中包括臺灣的地位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這個事先幾個小時才通知美國政府的新議案使白宮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正如國務卿艾奇遜指出的,同意這個議案,將「失去朝鮮人的信任,並引起國會和輿論界的憤怒」;不同意則會「失去我們在聯合國中的多數支持」。美國國務院最後決定支持這一議案,用艾奇遜的話說是「熱切地希望並相信,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
對於中國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實現停戰的絕好機會。如果中國軍隊屯兵三八線附近,接受聯合國的條件,開始停戰談判,那麼無論在政治、外交還是軍事上,可以說是有理、有利、有節。
然而,正像艾奇遜期望的那樣,中國拒絕了聯合國議案。這時的中國外交聽命於史達林。史達林決心要在朝鮮繼續打下去(1950年12月7日葛羅米柯給蘇聯駐聯合國大使維辛斯基的電報,轉達政治局的指令:「我們認為,在這種形勢下,您關於停止朝鮮軍事行動的建議是不正確的。」)英國、瑞典、印度等十三國提案(特別是補充意見)本來是對中國持同情立場,聯合國能夠通過這個提案也表明了多數國家對中國的友好態度以及要求和平的願望。1951年1月17日周恩來宣布中國拒絕停火議案,而且還指責其為美國的陰謀,結果傷害了許多國家的感情。當中國表示拒絕聯合國提案後,一切都變了。1月30日聯大政治委員會以44票對7票(7票棄權)通過了美國提出的控訴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儘管其中不乏受美國操縱的因素,但也表明了聯合國多數國家對中國的失望。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從此被長期擱置起來。
第三次戰役勝利後,金日成和朝鮮方面速勝和盲目樂觀的情緒又有滋長,不察「敵陰謀誘我深入到洛東江的早已設好的堅固陣地,並誘我攻堅」,力主追擊。彭德懷於1951年1月8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全軍休整。此舉引起朝鮮方面的強烈不滿和反對。蘇駐朝大使也出來幫助說話。史達林得知中朝之間在軍事指揮上的爭論後,曾在一封電報中說,「中國志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毫無疑義,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裡」,稱讚彭以那樣劣勢的裝備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史達林還批評蘇聯大使不懂軍事,不准他再干擾彭德懷的指揮。
經過一段休整後,遵照史達林的授權,由彭德懷統一指揮的中朝聯軍又發起了第四和第五次戰役,雙方不斷增兵,戰爭規模越打越大。
敵方參戰兵力: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除了美國以外,還有15個參戰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紐西蘭、澳大利亞、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希臘、南非聯邦,通稱16國,如果再加上韓國,即為17國。另外,還有五個派有醫療隊的國家,即丹麥、印度、義大利、挪威、瑞典。敵方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達111萬餘人,其中美軍54萬餘人,韓國軍51萬餘人,英、法等國軍隊4.8萬餘人;美國參戰兵力佔它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近半數。
我方參戰兵力:中國、朝鮮和蘇聯(出動了一些空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180餘萬人,其中中國志願軍134萬餘人,朝鮮人民軍45萬餘人。志願軍先後入朝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空軍12個師、炮兵15個師、鐵道兵10個師、坦克3個師、公安軍2個師、工兵14個團。先後入朝部隊佔全軍陸軍的百分之七十、空軍的百分之四十一、炮兵的百分之七十三、防空軍的百分之六十、坦克兵的百分之三十、工兵的百分之五十七、公安軍的百分之十一、鐵道兵的百分之百。在戰爭期間敵我雙方陸續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已近300萬人。
第四、五次戰役雙方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中國軍隊的重大犧牲多是跨過「三八線」以後付出的!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付出了犧牲14萬人、受傷被俘失蹤約25萬人的慘重代價。本來是我軍把美軍打回「三八線」,結果成了美軍把我軍打回並打過了「三八線」,形成實際控制線。最終也只能在這條實際控制線簽訂停戰協議。
1951年6月30日李奇微奉美政府命令提出停戰談判的要求,7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立即復電同意。1951年7月10日開始談判。由於史達林有令:「實行強硬路線,不能有急於結束談判的表現。」打打停停,停戰談判拖延下來。
1953年3月5日,史達林逝世。蘇聯新領導給毛澤東、金日成的信指出:「繼續執行原來的路線……是不正確的」,要主動停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代表中國人民志願軍簽字的是彭德懷將軍,代表朝鮮人民軍簽字的是金日成元帥,代表聯合國軍簽字的是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上將。
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抗美援朝」,金日成的封建王朝早已灰飛煙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