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3月3日訊】自打去年監管層推出了網貸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之後,這個行業迅速遇到了瓶頸,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卡住了脖子,個人跟一個平臺借錢不能超過人民幣20萬元,在不同平臺借錢總額不超過100萬;企業則是,跟同一平臺借款不超過100萬元,在不同平臺不超過500萬元。這就讓原來那種大額的C2B的玩法瞬間不合規了。也就那種從幾個大企業拿項目,然後在網上,以理財賣給投資人的方式。
但行業裡還是有能人的,腦子活的很,他們很快就盯上了消費金融這塊生意,說白了就是分期貸款,你買個手機,給你分12期,這樣你就有支付能力了。你作為個人從我這借錢也很少,但這樣的用戶很多,所以這種純信用貸能放出去很多。以量補價。而一些大的商城玩這個,他的風險其實不高,因為有數據作為風控的依據,比如你在某商城上一年消費十幾萬,他管你借5000塊錢,你可以分分鐘借給他,基本上問題不大。所以一般在天貓、京東、蘇寧這種大的商城平台上,消費金融的利息其實並不高,24期一共利息也就12%左右,差不多每年6%,然後他把這個打包成5%的固定理財項目,尋找投資人,讓資金滾動起來。這個玩法很安全,而且有數據和風控保證,在巨大的應用場景下量也很大,是個不錯的生意。
但問題是,這樣的應用場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的,這樣的消費大數據和用戶大數據,更不可能給別人,所以別人要想幹,就得費腦筋了。比如有的小貸公司或者P2P們,也想做這門生意,他們的手段就是迅速組織線下信貸員,然後幫你包裝,讓你能夠順利借到錢,甚至有的人乾脆說,我們的風控手段就是0風控,純粹用利率來覆蓋壞賬,借1000,一週之後還1100,大部分覺得還好,但其實算下來,一年的利息超過500%,即使一週之後還1010,只加10塊錢,年化利息也超過了50%,早超過了高利貸36%的認定標準,出借人的權利在法律上根本不會得到保護。但他們的理論是誰都能借,借給誰都行。壞賬了也無所謂,反正有高利息補償損失。這種現金貸如今正在全國各地蔓延,而大量的信貸員都投入其中,經常給你打電話問你要不要貸款的,十有八九就是這樣的信貸員,而他們的業績提成很高,是用放出多少貸款考核,而不去考察收回多少貸款,形成多少壞賬。說白了這就是赤裸裸的炒錢。但很多人都樂此不疲,據說有的信貸員月收入能有好幾萬。
那麼這種生意能賺錢嗎?他們說能,遇到不還錢的,就開始動用黑社會的手段,跟高利貸那一套差不多,如果真的跑路了,還不上了,他也不怕。有人說壞賬率超過50%都不擔心,照樣能賺錢。這意思就是說,老實人替那些壞人買單,好像老實人吃虧了。但真是這樣嗎?恐怕未必,老實人很可能比壞人還壞,只是他暫時是個老實人而已。換句話說,我們從側面來想,什麼人會借如此高的利息呢?剛才也說了,首先你有沒有必要過度消費,其次即使過度消費,辦張信用卡難道不會嗎,第三信用卡辦不了的大學生,在京東這種電商裡,你只要有消費記錄其實很容易拿到分期貸款,利率同樣很低,甚至比信用卡還低。第四,再不濟找同學親戚拆借一下總是有的。所以這些手段都不用,偏偏去找高利貸,那麼就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急需用錢,大多數是資金過橋,覺得自己很快能夠還上。另外一種就是壓根不想還的,自己借新還舊不斷的利滾利。
很顯然,這種金融借貸就是一個零和遊戲,你賺的錢一定有人買單,之前小貸玩的基本是資金過橋,救急的錢。但那個時候好歹還抵押還風控,而現在如果全是信用貸款,或者乾脆信貸員幫你騙貸的話,那麼這塊壞賬率就會直線上升,有的時候過橋不是你不想還,而是你很容易就玩脫線了,比如算好的賬期,錢沒來,算好的收入沒有兌現這種非常多。所以最後就越滾利息越大,而後面的那種壓根不想還的問題更大,一開始他們都是好孩子,借錢到期後,再借一筆更大的去償還本金和利息,不斷的這麼在各個平台上去滾負債,直到最後還不起那一天,這些現金貸才會突然發現,原來這些好孩子,才是最壞最壞的人。
所以金融的背後就3個詞,一個是信用,一個是風控一個是槓桿,你沒有風控放出巨大的資金槓桿給最沒有信用的那一幫人,你不是作死,這又是什麼。之前我們也見過,很多村子全都在放高利貸,看似都是紙面財富,這一年又賺了百分之幾十,但最後發現壞賬一爆發,連本金都收不回來,更別說利息了。這種事在河南河北山東四川貴州屢屢發生,但大家好像從來都不長記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岳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