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圖片來源:Pexels)
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後逐漸成為結拜兄弟的重要禮儀。
「八拜之交」典故出自於宋代徽宗時期著名文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北宋名臣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分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來自於此。
一般人都認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衝著八個方位磕頭:東、南、西、北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禮,其實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講的是八對古人朋友間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歷史故事。
頭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第二拜: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第三拜: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捨命之交;
第六拜:劉關張生死之交;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鮑之交;
第八拜: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1、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由此衍生出來的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伯牙的音樂家,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傾聽大海的濤聲,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但是,儘管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伯牙曾擔任晉國的上大夫。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不巧遇風浪,船不得不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面對清風明月,伯牙思緒萬千,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正當他沉醉在優美琴聲之時,猛然看到有人在岸上聽琴,於是招此聽琴人上船。
伯牙見他只是一個樵夫,便不以為然。沒想到這個樵夫滿腹才學,對他所彈的曲子、所彈的琴都瞭如指掌,令伯牙大為驚訝。伯牙又為樵夫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伯牙想著高山,彈了一曲,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著流水彈了一曲,樵夫又讚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施以賓客之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卻已與好友陰陽相隔,原來子期已在前幾個月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伯牙也終不復鼓琴。後人感其事,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臺,以資紀念。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伴隨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耳邊。
2、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故事源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
廉頗以勇猛善戰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卑不亢地與秦王週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趙國。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有攻城掠地、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自己,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藺相如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甚麼,他們說:「我們投奔與您,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虎狼般的秦王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又怎麼會怕廉頗將軍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我趙國,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典出《後漢書・獨行傳》。陳重和雷義,二人在東漢順帝永建、陽嘉年間(公元126~131年)因「品德高尚」聞達於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人皆稱「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後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鄱陽雷義在豫章郡一起研讀《魯詩》與《顏氏春秋》,兩人非常友好。郡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其德才品行,推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郡守申請,張雲未聽其言。第二年,雷義也被推薦,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
後來,陳重與雷義同時進京任尚書郎。雷義因代人受過,被免官。陳重見雷義如是,也稱病告退。之後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初時任郡府功曹,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雷義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上書申辯,願意自己獨擔罪責。陳重聞知,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後順帝下詔,兩人皆免官,並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回鄉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批准。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髮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籲,而不去應命就職。後來三府同時徵召兩人,雷義被任命為灌謁太守,讓他持節督察諸郡國的風俗教化,他設席講學,太守、令長各級官員來聽講的有七十多人。不久雷義官拜侍御史,授南頓令,卒於任上。
世人讚道:陳雷膠漆,肝膽相照;為官為民,政聲載道。
4、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在河南焦作山陽故城北面牆南與牆北兩村之間,有一對土塚,世稱「仁義塚」。《修武縣誌》上記載:「仁義塚在山陽城北半里,相傳為漢時範巨卿、張元伯之墓,東塚微高,西塚微低,正中設石案一方,完整如初。」
范式,字巨卿,山陽人;張劭,字元伯,汝南人。張劭赴東都洛陽應舉,在一家旅店中,無意中聽到一個病人的呻吟,一打聽原來是世代經商、同樣前來應舉的秀才范式,因染病臥床不起,無人理會。
張劭和范式雖然素昧平生,但張劭竭力相助,延醫問葯,待范式休養得無事了,兩人卻誤了試期。范式說:「因我的病,有誤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張劭卻說:「大丈夫以義氣為重,功名富貴,乃微末耳。何誤之有!」范式自此與張劭情如骨肉,結為兄弟,朝暮相隨了半年。由於范式思鄉欲歸,相約一年後的重陽節,范式到張劭家相聚。
第二年重陽節這一天,張劭一早便灑掃草堂,催促母親兄弟殺雞設宴,自己整頓衣冠,在莊門處張望。然而一天眼看過去了,仍不見范式。母親和兄弟再三勸張劭回去,但他執意不肯,說「范兄不至,吾誓不歸」。
晚上,母親和兄弟都睡了,張劭還在門外等候,大約到二更時分,看見范式隱約而來,不禁大喜曰:「小弟自早等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張劭趕忙要將范式迎接進家,范式忙說:「賢弟休忙,我已經不是陽間的人了。」
原來范張一別後,范式因溺身商賈,終日操勞買賣,一時把重陽相約之事忘了。直到日前鄰居送上茱萸酒,才突然想起與張劭的雞黍之約。但山陽、汝南相隔千里,非一日可到,這時范式忽然想起古人有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於是自刎而亡,魂駕陰風,來赴雞黍之約。他在自殺前告訴妻子,一定要等張劭見了自己最後一面才能下葬。
張劭大慟不已,他把母親託付給弟弟侍奉,立刻起身赴山陽為范式送葬。安葬完畢,張劭掣刀在手,請求范妻將自己葬於范式墳旁一側,然後自刎而死。
本州太守聞知,將此事表奏。明帝憐其信義深重,范巨卿、張元伯兩生雖不登第,亦可褒贈,以勵後人。范巨卿賜山陽伯,張元伯賜汝南伯。墓前建廟,號「信義之祠」,墓號「信義之墓」。旌表門閭,官給衣糧,以膳其子。巨卿子范純綬,及第進士,官鴻臚寺卿。至今山陽古蹟猶存,題詠極多。
責任編輯: 曉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