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會出現「雷曼時刻」嗎?

 2016-12-25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6年12月25日訊】英媒稱,近10年來,對中國日益攀升的債務指標的擔憂一直在週而復始地出現。今年9月,國際清算銀行就中國不斷增大的「信貸規模/國內生產總值(GDP)缺口」發出警告,稱其增大的節奏相對於歷史趨勢過高了。加劇這種擔心的是,一些銀行依賴批發借款,而影子銀行捲土重來。因此,不難理解一些觀察人士提出中國出現破壞穩定的「雷曼時刻」的可能性。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5日報導,然而,有關馬上就要崩潰的預測似乎就像季節那樣來來去去。對此,部分解釋是中國的債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國有銀行向國有實體放貸的結果。考慮到中國政府強大的財政實力,孤立的違約或銀行擠兌事件搞亂金融體系的風險較低。此外,由於中國日漸攀升的地價在債務指標和資產價值現狀的形成中扮演著獨特角色,中國的問題也與其他危機案例不太一樣。

報導稱,地價攀升的影響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大規模私人房產市場只是在10年前住房私有化和土地拍賣啟動後才出現的。在那之後,信貸擴張支撐了大城市地價上漲五倍(以美元計算漲幅高達八倍)。這進而導致固定資產與GDP之比從45%激增至80%。不過,就GDP計算而言,投資指的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該指標剔除土地價值和現有物業的轉讓,其與GDP之比一直徘徊在45%左右。儘管信貸激增推高了債務指標,但並未刺激GDP的增長。

不過,隨著市場不斷發現此前埋沒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於土地的資產(住房和商用物業)的價值,信貸擴張推動了經濟學家們往往給予正面評價的「金融深化」。這似乎表明,債務問題也許言過其實了。

更說明問題的風險指標或許是債務與資產價值之比,野村證券分析師最近曾強調這一比率。由於基於土地的資產價值不斷攀升,過去10年這一比率不斷下降,儘管債務與GDP之比出現飆升。最終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要看這些資產價值的可持續性。

報導稱,兩個群體受到影響:家庭和企業。

從家庭方面來說,即使房價大幅下跌,多數家庭也在大量儲蓄的支持下,建立了相當大的股權頭寸,因此金融體系穩定性受到衝擊的可能性十分有限。

但是,不斷攀升的資產價值可能給企業帶來顯著負面影響——如果這些資產的回報趕不上償債成本。

對民營企業來說,盈利能力還不是普遍問題,它們目前的資產回報率是國有企業的兩倍。然而在金融危機之前,兩者的回報率幾乎相同。

報導稱,差距的拉大源自政府的週期性刺激努力。這些努力導致被選中的國企生產力過度擴張。由此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出現了一個被稱為殭屍企業的虧損嚴重的國企群體。

這些企業往往是經營重工業、能源或建築相關業務的大企業。糟糕之處在於,多數受影響企業集中於已經不景氣的「鏽帶」老工業區,在政治上加大瞭解決難度。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有潛在的數十萬工人需要重新安置,整個城鎮可能會難以為繼。問題的有利之處則在於,這不是一種影響在數量上佔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的普遍現象。

報導稱,今年10月,中國當局再次發出指示,讓這些殭屍企業破產並將其資產清盤。目前正在推進必要的重組:煤炭和鋼鐵產量最近削減幅度達到兩位數,銀行開展資本重組,工人外遷至其他地區。

違約案例增多似乎表明,當局正在更加認真地處理問題。

這些舉措令生產者價格指數在多年下滑之後被推升至正數區間。結果是利潤率上升,企業營收不斷增加。

報導稱,總之,一些人眼中的普遍債務問題,實際上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重組問題,涉及對一部分國企進行瘦身。但這方面還需要採取多得多的行動,才能讓人確信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

責任編輯: 何雲 来源:參考消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