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1日訊】據陸媒報導,「二十四節氣」是中華5000年文明中的一支瑰寶,在正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二十四節氣」被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非盟會議中心召開。11月30日,委員會經評審後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中國古人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後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五大領域:(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二十四節氣」從整體上說歸為第四類遺產領域。
責任編輯: 邵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