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图。(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12月1日讯】据陆媒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一支瑰宝,在正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委员会经评审后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后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从整体上说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