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誤讀一詩句 唐太宗大笑後 他竟丟了官!(圖)


唐太宗聽到有官員誤讀了謝朓詩後,先是大笑,接著就將他免職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讀書人飽讀詩書,令人佩服。可若是不求甚解而後被發現了,總免不了他人的嘲笑。然而,最糟的狀況,莫過於誤讀了謝朓的詩句的唐代官員,不僅讓唐太宗禁不住大笑,還被免職了。

誤讀「芳洲多杜若」 太宗大笑後免官

浩瀚的書海,深廣的知識,難免讓人卻步。可是,高中之後,有望達成的平步青雲與名利富貴,總讓未成名者願意孤注一擲,並驅使致力於仕途之人奔赴向前,費心勞力苦讀群書。可是,縱使高中、獲取了官職,也未必代表你就是個通曉學識、博古通今的高才。尤其當統治天下的君王是如唐太宗這樣的明君,讀書只求強記而不求甚解或決斷昏昧的文人,就更難擔當重任而出現在朝堂上。

根據《隋唐嘉話》所載:

謝朓詩雲:「芳洲多杜若。」貞觀中,醫局求杜若,度支郎乃下坊州令貢。州判司報雲:「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謝朓詩誤。」太宗聞之大笑。判司改雍州司法,度支郎免官。

這段文獻的意思是:南朝詩人謝朓有一詩句是這樣說的:「芳洲多杜若。」在唐太宗的貞觀年間,醫局需要藥材杜若,度支郎就下令要坊州進貢。州判司則回報說:「坊州沒有出產杜若,這應該是因為謝朓的詩句而產生誤會了。」太宗聽聞此事而大笑。結果,那位判司被升任為雍州司法(官職名),度支郎則被罷了官。

「芳洲多杜若」一句,來自謝朓的《懷故人》。整首詩是這樣的:

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

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間之。離居方歲月,故人不在茲。

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

前面兩句「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主要是說謝朓看到了芳洲上的杜若,就不禁想將杜若採集下來,贈送給思念的友人。此意與屈原在《九歌・湘君》的「采芳洲兮杜若」一句之意相近。然而,「芳洲」是指「花草叢生的小洲」,和行政區「坊州」是截然不同的。


閻立本的《步輦圖》,畫有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芳洲」與「坊州」差異甚大,可是只誤解了一詩句,就有人丟官,這難道是唐太宗過於小題大作?認真看待整件事情,可非小事。這其中還牽涉了度支郎的個人態度,以及戶部尚書此機構在處理事情的能力。

尹君言詞明銳 唐太宗知人善任

《太平廣記・詼諧五・尹君》即記載了較詳細的過程:

省符科杜若,尹君判申曰:「坊州本無杜若,天下共知。省符忽有此科,應由讀謝眺詩誤。華省曹郎如此判事,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這段文獻是說:尚書省下命令要讓坊州進貢杜若,坊州司戶(職官名,主掌地方上的戶口、錢財等)尹君在回報上評斷說:「坊州本來就沒有出產杜若,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情。尚書省忽然有此決策,應該是因為讀了謝朓的詩而產生了誤會。華夏尚書省的官吏們如此判決事情,真不怕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往下譏嘲!」

尹君清晰的評語絕對讓每一位聽聞者肅然,也不難理解他會因此事而出名。同樣的,亦能理解為何唐太宗命令他擔任雍州司法了吧!素來憑藉「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之理給後人印象深刻的唐太宗,當下勢必權衡過尹君的能耐、特質,以及誤讀詩句的度支郎,在決斷事情上的態度了吧!

雖說在唐太宗的統治下,不可能任用像南郭處士那種壓根只是做作樣子,而矇騙過齊宣王之「濫竽充數」型者,可是依照明君的高標準,不求甚解的解讀詩句及昏暗不明的處事態度,都應該被歸屬於不按明澈道理在行事的平庸之人了。所以,唐太宗才會明快地將一官免職,一官改任為雍州司法。

到雍州掌理刑法的尹君果然沒有讓唐太宗失望。當雍州長史楊纂要求尹君審問京都內的胡人時,尹君膽敢提異議,另作批示。雖然不同判的情況令楊纂非常憤怒,但當楊纂在一陣沉吟之後,終改為:「楊纂輸一籌,就依你的判決。」知人善任而得此妙事一樁的太宗,笑著說:「朕用楊纂,聽聞他合義而服輸一籌,那麼朕得服輸幾籌?」

這一段誤讀了「芳洲有杜若」而丟官的歷史典故,讓我們看見了唐太宗這位明君果然不負盛名,知人善任地明快下判決,而尹君敢提諫言也不失為一好官等道理。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多少都從中獲得提點,並更加懂得「學習得瞭解書中真意,不可不求甚解」之真理。

 

參考資料

《隋唐嘉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卷第二百四十九 詼諧五〉(古書房)

嚴傑譯注﹔周勛初審閱《中國名著選譯叢書67唐五代筆記小說》(臺北:錦繡,1993)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本文留言

作者淡然描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