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日本靜岡縣磐田市的梅花。(攝影:貫明)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這文化習俗也和養花植樹有密切關係,這次雜談就談談歲寒三友。
何為歲寒,不言而喻就是冬季年關前後。三友者,松、竹、梅也。中國歷代文人把它們人格化了,稱作人的三個朋友。
清朝有個超盧居士,擅長作詩繪畫,在他的詩中有首《歲寒三友》詩曰:「竹梅蒼松意態殊,天教點綴歲寒圖,索居何幸得三友,相對忘言笑不孤」。
松,乃松科植物的總稱。屬於裸子植物門,它是常綠或落葉喬木,也有少數為灌木者。松的種屬甚多,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葉為針狀,其枝具干有鱗狀樹皮,結球形果。種子含油,可以食用,也可榨油。常見的觀賞松有雪松、水松、油松、白皮鬆、五針松、虎尾松、黑檊松等。
美國北瀑布國立公園內的雪山與青松。(攝影:貫明)
有人把松柏混為一談,其實松和柏是兩個不同科的植物。松為松科,柏為柏科。柏有22屬,150多種。柏與松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的形狀和果實。柏的葉是鱗形交互對生,結球形或卵形小果。而松果較大為塔形,俗稱松塔。
還有一種與松相近的樹木叫杉,它也是裸子植物門的,是杉科常綠喬木。其特點是樹幹高且直,葉為線狀錐形,細小的葉螺旋對生,結球形果,種子有翅。杉也有冬季落葉者,如水杉。水杉是史前樹種,它的葉為披針形,葉在側生的小枝上排列排列成羽狀,樹幹的基部根很特殊,有板狀或乳頭狀隆起,這是呼吸氣根。水杉在佛羅里達較常見。
松柏的木材都質硬,松材紋理疏密相間,而柏材紋理緻密,二者皆可做傢俱和建材。杉的材質輕軟,常用作建築或電線桿子。上個世紀初,在中國大陸蓋房子,搭腳手架,就是用杉樹幹,叫杉槁(讀音shagao)。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出於對松的敬慕喜愛,把松稱為友。松四季常青,你看它姿態千變萬化,但不失其雄偉壯觀的風格,那舒展的枝葉如蓋如傘,真是很好看。野生松長在高山峻嶺,人們也喜歡在社稷陵園,在庭院廟宇植松。
松和杉的壽命較長,松齡可達數百年乃至兩千年。杉樹齡可達三千年。在臺灣和美國加州,巨杉高達百米,人們在樹幹上開鑿個洞,汽車可以從裡面通過。
中國有許多名山,比如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岳嵩山、北嶽恆山。在五嶽的廟宇裡有許多古人栽培的松柏。在泰山岱廟,有秦朝種的古松。在恆山懸空寺有唐代種的古松。黃山是以奇石怪松著稱的旅遊勝地,那裡的松都是天然生長的,但是那棵迎客松已經不是原來的了,原來的死了,後又補種一棵。
人們常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個對聯為老人祝壽,其中省略了幾個字,東海後面省略的是「長流水」三個字,南山後面省略的是「不老松」三個字。
古人教育子女有句話叫「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睡如弓」就是說坐的姿勢要像一口鐘一樣穩重,站立要像松樹一樣挺直,走路要像一陣風一樣迅速敏捷,睡覺的姿勢要像弓一樣自然放鬆。
在北京有古松的古蹟很多,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這都是過去皇帝帶領朝廷百官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和太歲諸神的建築。這些地方都種有松,已有千年歷史。就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周圍的松樹也有數百年了。山東曲阜是孔子的家鄉,孔廟,孔家墓地(孔林)的松柏樹已有兩千多歲了。北京西山有個戒臺寺,被皇帝封為第一壇。那裡有棵抱塔松,為遼代僧人法均所植,法均已經去世千餘年了,那松根把和尚的墓塔緊緊抱住。樹冠如雲被茁壯的樹幹烘托,枝葉茂盛,令人稱奇。
中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畫家的山水畫中都有松。例如明朝畫家王紱(音fu)的「湖山書屋圖」中的松畫的挺拔直立。元朝畫家倪雲林的《獅子林畫卷》中,他畫的松蒼勁奇曲。北宋畫家王詵(音shen)畫的「漁村小雪」是以松林為背景,近景是河邊垂柳和舟中捕魚的漁翁。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音da)也是著名山水畫家。他有一幅畫很有意思,畫的中間是溪流,後面是山村,山村背靠懸崖,溪流左下角有房子。而他整個畫面突出的是山坡上的三棵昂首挺立的雪松。表現作者不屈的意志和倔犟的性格。有趣的是這幅畫的印記,他把「八大山人」幾個字寫成了「哭之」字樣。這裡是有原因的。朱耷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裔,他的一生經歷坎坷。他雖然出身王公貴族,但是在明朝滅亡後他淪為難民,他中老年修道,在道院當主持,但他不屈服清政權,這幅畫的印記表明瞭他對明朝的悼念。
明朝以後畫松的畫家多不勝數,書畫界對松、竹、梅、蘭、菊等畫法技巧作了總結,出版了《芥子園畫譜》,《三希堂畫寶》等。後人學畫無不以此二書為參照。
竹是禾本多年生植物,其根,莖已經木質化了。竹干有節,中空。中國有3000多種竹,常見的有毛竹、剛竹、慈竹、淡竹、鳳尾竹等。畫家畫的竹子稱為「墨竹」,其實竹科植物中真有墨竹這個品種,它也叫紫竹。其干為墨綠色,葉的顏色較深。喜歡花卉的人愛異型竹,如佛肚竹、方竹等。成都錦江邊上有個望江公園,我到那裡考察過,那裡種的竹几乎囊括了中國各種竹子的品種。
美國紐約史泰登島寄興園的竹林小道。(攝影:貫明)
說起竹這種植物,它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曾有不朽功績。古代人在沒有發現和應用金屬之前,就用竹竿和棍棒作狩獵和勞動工具。後來有了冶金術,人們用青銅作箭頭,用竹竿作箭桿和茅桿。在造紙術沒有發明以前,人們用竹板作文字載體。距今2500年以前,孔子時代(春秋時期)的書就叫竹簡。就是把文字刻在竹板上,再用繩子把一片片竹板串起來,那時的「四書五經」,「孫子兵法」就是竹簡。古代王公大臣向皇帝奏本章,也是把字寫在竹笏(音hu)或象牙笏上的。到了漢朝發明造紙術以後,竹子又成了造紙原料。那時竹子在人們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宋朝文學家蘇軾有一首詩,曰「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中國最早描繪人們生活中愛竹的小說,是在《世說新語》中,此書是南北朝時期南宋臨川王劉義慶所著。距今已有1500多年。這本古籍的《任誕第二十三》第46篇說:「王子猷甞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在《簡傲篇第二十四》記述的王子猷的另一故事更有趣,大意是王子猷路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種的竹子很茂盛,他不顧主人為迎接他已經在家恭候良久了,而直接把轎子停到了主人家的竹林前,欣賞起竹子來,等他發現主人不高興時,連忙把主人拉到竹下共同欣賞,直至盡興而歸。
南北朝時有」竹林七賢「,就是指嵇康、阮籍、向子期等七個文友,相聚在竹林飲酒作文賦詩。此故事被人寫入《名士傳》而傳為佳話。
魏晉時期謝眺(音tiao)寫有《詠竹》詩,曰「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枝,新筍雜抆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伏垂。清疤飛不得,黃葉自相窺。但恨從新籜(音tuo),根株長相居」。他把竹子的動靜形態寫的活靈活現。
唐朝詩人白居易稱「竹眾於草木猶賢於眾庶」。
宋朝傅大詢有首詞《水調頭歌》曰「草之三間房,愛竹旋添栽,碧紗牕(音chuang)戶,眼前都是翠雲堆,一月山翁高臥。踏雪水,村清冷,木落遠山開。唯有平安竹,留得半歲梅.....明白人間事,天自有安排」。這首詞寫人與竹的關係。最後兩句更耐人尋味。
以畫竹出名的畫家更是大有人在。宋朝有顧定元。元朝有吳仲圭,都是擅長畫竹的畫家。
明朝的徐謂是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的繪畫表現花卉的作品最多。他畫花卉筆簡意賅,生動活潑。他喜歡用潑墨和水墨技巧寫生,效果尤佳。他畫的竹和芭蕉很生動,尤其是他畫雪竹,在畫法技巧方面更有獨到之處。他運用破筆,瘦筆漫筆,斷筆畫竹,然後潑墨,用潑墨水鉤染。他畫的竹子看上去枝間,葉上都有堆雪,真是巧奪天工。徐渭詩琴書畫樣樣精通。他的詩畫風格和表現手法對後人影響極深。清朝鄭板橋也精於畫竹。當我們在欣賞石濤,八大山人,鄭板橋以及吳昌碩,齊白石的花卉作品時,只要細心觀察,都可以體察到徐渭畫風的影響。
明朝的王紱也是畫竹的名家。他畫的墨竹挺拔秀麗枝葉疏密相宜,酷似今日黑白照片的藝術效果,讓人賞心悅目。他畫竹是繼承了宋朝顧定元和元朝吳仲圭的畫風。但是他自己的功力也很深。我曾見到他的一幅墨竹畫上有邵二泉的題詩。詩曰「蕭蕭數葉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竹盡楚江干」。由此可見他畫竹的功夫之深。
鄭板橋畫有一幅《竹石》畫,他在上面題了首詠竹的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力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西南北風」。這是首稱讚竹子倔強性格的詩。
乾隆年間還有位愛竹、種竹、畫竹的人,名叫金農,他也是揚州八怪之一。他自稱「予癖性愛竹,愛其凌霜傲雪無朝華夕瘁之態」。他稱讚道「虛心高節,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他在住宅旁種竹,並有詩曰「去年新竹種西牆,今歲牆陽筍漸長,一日生枝三日葉,秋來便已蔽斜陽。明歲滿林筍更稠,百千萬竿青不休,好似老夫多倔強,雪深一丈肯低頭?」
唐寅(唐伯虎)也畫竹,他用不同的筆觸表現新竹,老竹不同的姿態和內涵。他畫的竹有一個特點就是竹葉比較大,這是一種藝術誇張手法。
從古人愛竹種竹畫竹可以看出這是他們積極,堅強,廉潔,高尚人生觀的體現。種竹為他們提供了創作源泉。
梅是薔薇科落葉喬木,葉呈卵圓形或卵形,葉緣鋸齒狀。梅花有五個花瓣,中間花蕊細長,花托下有短梗或無梗。野梅開白花或淡紅色花,花有香味。經人工栽培後又有開紫紅和黃綠色花的。梅的果實為球形。未成熟的果實是青色,味酸,可加工成烏梅或酸梅果脯。中國有句成語叫「望梅止渴」,說的就是這種果樹。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主要生長在長江以南。中國有三大觀梅勝地,即蘇州,杭州和南京。
談到梅花,再說明一個問題。在中國還有名字帶梅字的花木,如榆葉梅、臘梅。它們開花也很好看。其實它們和梅花是不同的品種。雖然榆葉梅也是薔薇科,也是喬灌木,但是它們還是有區別的。榆葉梅的葉子酷似榆樹葉,呈寬卵形或倒卵形,邊緣也有鋸齒波。榆葉梅在春季先葉開花,花色淡紅,榆葉梅結的球形果實個兒小,成熟時為紅色有細毛。榆葉梅主要生長在江北,如東北、華東。在江南兩湖地區也有榆葉梅。榆葉梅的果仁是中藥材,叫郁李仁。
臘梅是臘梅科,落葉灌木,葉對生,葉為橢圓形或卵形。花瓣多片,臘質,外為黃色,內為紫色,有芳香。結瘦果。
紐約市街中的梅花。(攝影:貫明)
作了這些辨析後,我們言歸正傳,再來說梅花。先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於《宋詞紀事》。說有一個人名字叫洪皓,他是政和五年的進士。在建炎三年作為吏部尚書的他,從南京出使金。被金人扣留。他在金朝呆了15年後才被放回南宋。他在金滯留期間曾經作宋詞《江梅引》四首。這每首詞的前幾句均以梅為先句,然後展開下文,抒發他對南宋的思念情懷。我們不妨摘錄起始句如下:其一「天涯除館憶江梅,幾枝開?使南來......」 其二「春還消息訪寒梅,賞初開,夢吟來......」其三「重閨佳麗最憐梅,牖(音you)春開,學妝來.....」其四「去年湖上雪欺梅,月飛來,片雲開.....」。有趣的是他這四首詞,句句都有典故,都有來處。是以古代文人韓愈、杜甫、蘇東坡、白居易詠梅或寫梅的詩文為依據,加上洪皓的智慧而作出這四首《江梅引》。由此可見,中國自隋唐以來就有了人工栽培的梅花。賞梅,詠梅已經成為當時文人名士的一種雅俗。
由洪皓的《江梅引》,使我想起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在北京曾經見過徐渭畫的一幅《梅花》。他畫的是一根老梅樹枝,其彎曲的下部浸泡在江水之中,而在上面的老梅樹乾和從水中彎上來的幼枝條上,花蕾正含苞欲放。此畫的老梅樹幹用重墨,而江水則用淡墨清抹。他這幅畫表現了江梅的頑強生命力。給我印象深刻。
徐渭即徐文長,他在詩書畫以及戲曲方面皆有成就。但他晚年窮得以賣畫為生。我記得他有一首詩,曰「元章梅花能換米,余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
由徐渭的遭遇,使我聯想起陸游的《詠梅》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留香如故」。詩人用山溪旁的一顆野梅遭遇來抒發自己身處逆境,仍然潔身自好的精神。他的人生旅途是崎嶇坎坷的。
元朝戲曲家馬致遠有首元曲曰:「翠竹邊,青松側,竹影青松兩茅齋,太平幸得閑身在。三徑修,五柳栽,歸去來」。這是描繪古人嚮往的有歲寒三友的田園生活。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