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酷愛翠竹。(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寒冬來臨,花木凋零,江南的竹林卻綠蔭蔥蔥,蒼翠欲滴。竹子挺拔剛勁,虛心有節,能在嚴寒中迎戰霜雪,為歷代文人所喜愛。那麽,天下最愛竹的大文豪是誰呢?
蘇軾號東坡居士,學識淵博,兼善書畫詩詞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風格雄渾,揮灑自如,為宋詩代表作家之一。詞作極富創造性,題材廣泛,境界闊大,是豪放詞派的開創者。他又善繪畫,喜畫竹子和枯木怪石。論畫強調神似。蘇軾的好朋友黃庭堅喜歡蘇軾畫的竹子,曾為其畫題詩:
題《竹石牧牛》(並引)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
(引自岳麓書社版《宋詩三百首》)
本詩小引中的子瞻是蘇軾之字,伯時是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字,就是說,蘇軾與李公麟合作畫了幅竹石牧牛圖,蘇軾畫了叢竹怪石,李公麟畫的牧兒騎牛,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感到有趣,特為之題詩。詩中的捶字是指鞭子,觳觫指牛,礪為磨礪之意。詩中的「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句風趣而幽默地表達了詩人對蘇軾所畫叢竹的珍愛之情,可謂畫龍點睛之筆。這幅容詩書畫為一爐的詩畫創作充分表現出蘇軾、李公麟、黃庭堅的友誼與他們共同的賞竹愛竹情懷。
東坡愛竹情懷,不僅躍然畫紙,也滲透在他的許多與畫竹相關的詩文中。畫家文同,字與可,是蘇軾的表弟,任洋州知州,曾請蘇軾作洋州三十詠。其中有這樣一首詩:
篔簹谷
漢川修竹賤如蓬,
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
渭濱千畝在胸中。
此詩前兩句講漢川地區盛產竹子,百姓喜歡砍食價廉物美的竹筍,後兩句中的饞太守指文同,先取笑廉潔清貧的饞太守也一定在饞食者之列,接著話鋒一轉,稱讚文同畫竹與眾不同,能觀遍千畝竹林,腹中先有多種畫稿,才落筆作畫。有趣的是文同收到蘇軾此詩時正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得詩失笑,噴飯滿案。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的文中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他反對「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的畫法,主張看準後一以貫之,強調貴在神似。漢語中「胸有成竹」這一成語即源於蘇軾此文。蘇軾十分讚賞文同作畫時全神貫注、物我兩忘的精神。這表現在下面這首詩作中: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
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
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
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
詩中的嗒然是指心情坦然,嗒然遺其身即指心情坦然,物我兩忘。「其身與竹化」是指整個身心都融入繪畫中,正因與可能做到「其身與竹化」所以他畫的竹子才能不斷推陳出新。詩目中的晁補之是北宋的一位文學家。從蘇軾以上詩文中的內容,不難看出他在認真觀察思考文同成功畫竹的經驗。蘇軾最富特色的詠竹詩是《於潛僧綠筠軒》,此詩可謂詠竹詩之絕唱。好詩共賞析,錄於下: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詩目中的於潛為舊縣名,在今浙江臨安境。於潛僧姓何名孜,字惠覺,他出家為僧後居該縣寂照寺,因稱於潛僧。綠筠軒在寂照寺內,軒前種竹,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此舉倍受東坡讚賞。本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評物慾俗骨。此詩以議論為主,寫出了精神與物質,美德與美食在相互比較中的價值。蘇軾詩中的竹子早己人格化,成為高尚精神的象徵。詩中「可使」與「不可」的用語準確表達了蘇軾在處理精神與物質、美德與美食關係上的傾問性選擇。「可使食無肉」意味著什麼?意味個人失去種種名利地位、放棄諸多榮華富貴。「不可居無竹」意味著堅守道德底線,保持高風亮節。在此基礎上,蘇軾又斬釘截鐵地吟出「無竹令人俗」「俗士不可醫」的詩句。這種堅定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自然為社會上的俗士所不容,於是他們圓滑地提出了「似高還是痴」的冷嘲熱諷,卻被蘇軾一語千鈞所擊退。詩中的「此君」指竹子。「揚州鶴」語出《殷芸小說》中的故事。大意是有客相聚,各言其志,有人想當官,有人想發財,有人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想兼得陞官、發財、成仙之利。本句的詩意是:你想種竹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大嚼其甘味,人間安有此等美事?是的,既欲肥鮮,又思脫俗是不可能的。精神和物質、美德和美食往往難以兩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蘇詩中「可使」與「不可」的論證是富含哲埋的。
詩言志。上面這首詠竹詩是蘇軾人生的宣言,也是我們解讀其一生走過道路的金鑰匙。蘇軾一生風雅剛直,不見風使舵,不俯仰權勢,不汲汲於眼前的名利和物慾,在挫折和艱苦環境中百折不撓。這和他詩畫中的君子境界是和轍一致的。蘇軾的詠竹詩畫是中華民族寳貴的精神遺產,具有永恆的魅力。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