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義僕的動人形象(圖)


遇到忠誠的義僕,是主人的福氣。(攝影:乙欣)

明代文人田汝成在〈阿寄傳〉中,塑造了一個困苦講義氣的老僕形象,發人省思。

田汝成(1503~1557),字叔禾。田汝成為明代官員,因為寫得一手出色的詩文而受到注目,他的《西湖遊覽志》、《西湖遊覽志餘》兩部著作最為知名。另外,收錄在他的《田叔禾集》中的〈阿寄傳〉,被馮夢龍改編成〈徐老僕義憤成家〉一文,收錄在「三言」之一的《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中,成為經典的白話短篇小說之一。除了馮夢龍有改編且收錄〈阿寄傳〉外,李贄受到爭議的著作《焚書》、《明史・孝義傳》與《浙江通志》都改寫且載有此傳。

義僕阿寄 形象動人

〈阿寄傳〉是如此描述這位義僕的:

阿寄,是浙江淳安縣徐氏人家的奴僕。徐家兄弟分家產後,各自居住。哥哥分得一匹馬,二弟分得一隻牛,小弟已過世,其寡妻分配到了年紀已有五十多歲的阿寄。寡婦哭著說:「馬可以騎乘、牛可以耕種,踉蹌老僕只是來消耗我的粗食罷了。」

阿寄嘆道:「唉!主人居然說我的能力不如牛馬!」老寄就開始規劃謀生之事,以顯示自己仍有用處的樣子。寡婦知道後,就將髮簪、耳飾之類的婦女飾品換得金子十二兩,通通給予阿寄。阿寄則進入山區去販賣漆料,一年後就賺到了三倍的利潤。

阿寄告訴寡婦說:「主人無須憂慮,就快要能夠富足自立了。」

又過了二十年,阿寄掙得財物高達數萬金,並協助寡婦嫁出了三個女兒,又操辦了她那兩位兒子的婚姻,陪嫁禮與聘禮都價值千金。阿寄又聘請老師前來教導寡婦的兩個兒子,並向官府繳納財貨(輸粟),使得他倆都成為了太學生,而寡婦一家則成為縣內財力雄厚的人家。

不久,阿寄得病死了,她告訴寡婦說:「老奴已盡馬牛之報了。」接著他拿出兩張紙,上頭詳細記載了家產狀況,都平均分成兩份。他說:「這是留給兩個公子的,可以世代相傳!」阿寄話一說完就死了。

徐氏諸孫,有人懷疑阿寄有私自積蓄,就暗中打開他的箱子,發現裡面並無寸絲半粟的儲物。然而,阿寄的老妻與兒子,僅剩下掩體的舊衣物而已,悲痛啊!

是否覺得阿寄甚傻呢?居然在聽聞寡婦認為他無用後,就一心一意只為主人一家打算,打理徐家諸事卻無考量自家狀況,多加看顧。在他離世了之後,居然沒有為老妻與兒子留下任何物品,原文所載的「一嫗一兒,僅敝縕掩體而已,嗚呼!」豈不引發人悲悽與省思?總覺得身為主人的寡婦也該多為阿寄設想些吧!否則,阿寄最後「無寸絲粒粟之儲」的苦景,又會是寡婦所希望見到的嗎?

阿寄代表了一種義僕的形象,像他這樣事事為主人家打算之僕,應該是每家每戶的主人都想要聘用的吧!從阿寄身上,我們看到的,豈止是「義」的表現?他為主人家思慮的那一份心意與後續的行徑,讓我們看見了世間理經過真切實踐後的實質表現。

馮夢龍在改編成〈徐老僕義憤成家〉一文後,在文章一開始即將人世之理說得透徹:

犬馬猶然知戀主,況於列在生人。為奴一日主人身。情恩同父子,名分等君臣。主若虐奴非正道,奴如欺主傷倫。能為義僕是良民。盛衰無改節,史冊可傳神。

善待奴僕,忠誠侍主都是良民,此份誠心豈能不獲得上天的肯定與世人的推崇?

附註:明清時期,富家子弟為了取得功名或官職,會向官府捐納財物貨品,此稱為「輸粟」。

 

參考資料

黃敏譯注;章培恒審閱《明代文言短篇小說》(臺北:錦繡,1993)

阿寄傳--田汝成(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四)(國學治要學習網)

醒世恆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本文留言

作者乙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