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再看桃花源記 有多少回憶能重來?(圖)

 2016-10-09 0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桃花源(參照清代畫家任預的《桃源問津圖》繪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覺得當大家逐漸脫離了學子生涯,再讀〈桃花源記〉,以往的相關記憶還會剩下多少?積累的人生閱歷與日日相伴隨形且慢慢凝塑穩固的思考脈絡,是否能引領著我們朝向另一新的方向前進?是否還能在自幼習得的解讀定論之外,創造出另一道不同的解讀路徑或定論。

從另一種路徑來解讀文學

很多人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會拋卻國文課本,忘掉某一部分你不喜歡亦不太會在生活中運用的知識。因為我們早已在生活中習慣了經常運用的語言及詞彙,不需要絞盡腦汁套用古代那些文謅謅的難懂文言文,甚至是連意思淺顯的成語,也已經不太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了。倘若,一群人聚集在同學會上時,提起以往的求學過程,回憶起課本內的艱困文言文時,恐怕能夠浮現出一兩句老師教過、說過的話,沒有將知識全部拋諸腦後,就已經要偷笑了,哪還會再與同學討論該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探討呢?

回憶過往所讀過的文學,到底有多少回憶能重來呢?現在的你,真能認同那時候的理解嗎?

其實,文學真的是有趣的。比現代組字而成的詞彙更顯精妙的「字」,其多義性當然能添加文章的豐富度。若論及各段落各自揭顯的意涵,以及整篇文章的意義,豈能說文章在解讀之際,只能夠出現一兩種意思而已?或許,為了考試便利,得服從體制內較單一的主流聲音。可是,偶爾心血來潮,拿起課本瀏覽一下文言文時,多少會在費時解讀字詞的煩躁之間,聯想到了其他相關訊息。

以人人都讀過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吧!

〈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漁人姓黃,名道真。〉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閱讀了原文之後,先想想,你還存留多少以往的課堂記憶呢?如果記憶還在,你能從新的觀點與角度來切入嗎?還是,只就以往的回憶再重來而已?

從新解讀〈桃花源記〉

在史英的〈是逃避、還是追求?重新解讀「桃花源記」,兼論體制外教育〉一文中,就針對〈桃花源記〉一文,進行了一次嶄新討論,這應是目前體制教育內罕少罕少能達到的、針對一文就不同角度切入與探論。習慣老師給予的答案,或許,這就是大家總習慣在既定框框內思考的原因吧!

文內,史英率先拋出問題:「陶淵明為什麼安排讓漁人一回來就去報告太守?」接著眾人陸續出現「報告太守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報告太守後,能會有賞金」、「用什麼根據這樣解讀古文」等延伸討論,甚至進而討論起「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是‘追求’還是‘逃避’?」最後,還解讀出為何南陽劉子驥這樣的高尚士無法尋找到桃花源!

誠如史英所言的,「你們‘國文界’從來不曾這樣解讀──你們越不願意去想的,應該越有一些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遺忘了,在「已經被討論」的範疇之外,仍有著更細緻更多元的意義尚未被解讀。這是許許多多的議題,真實存在的問題。所以,研究前人尚未研究的,或是自前人研究的研究中再更深入探究,絕對能找出更多有意思的話題來。如此思考,豈不廣遼?

所以,史英針對〈桃花源記〉提出的觀點:「陶淵明意有所指,他可能覺得這種理想國之所以不存在,是因為統制者無所不在。因為統制者不會容許不納稅、不遵正朔、不呼萬歲的人在他眼底下酣睡」、「太守尋找桃花源的真正目的是統治,而不是嚮往田園生活」,真得很有意思,亦很有道理。這是一種站在王權者治理疆域的角度來進行的思考。人人都非陶淵明,豈能設限陶淵明當初撰文的視域?就算陶淵明真無此意,解讀者侷限於一兩種定論,眾人觀點皆無二致,討論文學時能顯現多大的趣味?

很多作家在接受訪問時,表明自己創作時並無此意,不料研究者卻能解讀出多種意思來,這就是文學能遠播與其奧妙所在吧!

額外聯想:九色鹿

當我循著這些體制外之人士的解讀路徑來看〈桃花源記〉時,不由深得同感,另外還聯想到小時候觀賞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動畫片《九色鹿》,這是出自於知名典故《佛說九色鹿經》。

珍奇的九色鹿救起失足落水者,落水者被救起後,向九色鹿表明願供使喚,但九色鹿只叮囑他切勿泄漏牠的蹤跡,以免有人貪圖鹿角與鹿皮而來獵殺牠。另一邊,皇后夢中見著九色鹿,想得到鹿的皮毛與鹿角制來做珍品,國王為討皇后的歡欣,就張貼捉捕九色鹿的皇榜。這位被九色鹿救者知道後,居然貪念起,惡念生,帶著軍隊去捉捕九色鹿。幸好,最後國王在得知來龍去脈後,下令再也不准捉捕九色鹿,背叛九色鹿者亦遭惡報。

《佛說九色鹿經》與〈桃花源記〉,都有不顧道義而向統制者透露自己的發現(九色鹿/桃花源)之人。若說懂得上位者的需求與邏輯,當然被九色鹿救起者會比漁人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故事情節就已明確說出,協助國王捉到稀奇珍寶九色鹿之人,能得到國王的封賞。不過,文學就是這樣吧!很多真正的意思,就介於看似已說與未說之間,僅待讀者的延伸。

或許,你可以再翻找以前的國文課本,將它們重新閱讀一次,看看當初從國文老師那裡吸取的文學知識,現在還剩下多少。結合自身的經歷,仔細想想,到底在這些重來的回憶中,你還認可多少?是否能再探掘新的思考方向以及產生新的相關聯想?

也許,你現在才發現自己能夠真正認同,學習文學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了!

 

參考資料

史英〈是逃避、還是追求?重新解讀「桃花源記」,兼論體制外教育〉(人本教育札記)

桃花源、九色鹿(維基百科)

桃花源記(維基文庫)

九色鹿(中臺世界)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