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睡覺時出汗叫「盜汗」,它是病嗎?(組圖)
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汗液如同盜賊一樣「溜」出去了。(圖片來源:Thinkstock)
醫學上將不因勞累活動、天氣熱、穿衣過暖、服用發散藥物等所致的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
盜汗
盜汗是中醫特用的病症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習慣用盜形容身體夜晚鬼祟的行為,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如同盜賊一樣「溜」出去了。
中醫對盜汗的認識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黃帝內經》中稱其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就是不僅顧不上睡覺,也忘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的病症。
不過,並非是所有情況的盜汗都屬於疾病,也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我們怎麼來區分呢?比如說嬰兒的皮膚非常的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自主神經調節功能並不健全,活動後就容易出汗,這是屬於生理性出汗。有的小孩入睡之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種情況通常是血鈣偏低引起的,這就要家長警惕孩子患上佝僂病。還有的小孩子以整夜出汗為特點,另外還伴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出現了這些症狀極可能是患上了結核病。
當然,盜汗的情況並非只是發生在小孩子的身上,大人也會有盜汗的現象,而且表現各不相同。有的人是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人入睡之後後半夜盜汗,有的人是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
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盜汗三種:
一般來說,輕型與中型盜汗,不會對身體構成太大的損傷,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一長容易導致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更有甚者會威脅到人的生命健康,務必去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
輕型盜汗
在清晨5時許或在睡醒前一兩個小時汗液易出。(圖片來源:Thinkstock)
盜汗不太明顯的人大多數是已經睡熟,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睡醒前一兩個小時汗液易出,出汗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是某個部位稍微感到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通常這種情況不會讓人感到不適。
中型盜汗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就很快地瀉出了,甚至會使睡衣濕透,醒後汗即止,將身上的汗液全部擦拭乾淨,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之後就會感覺咽部發乾。
重型盜汗
經常會伴有明顯的供熱感,心情煩躁,汗後口乾舌燥,非常喜歡喝涼水。(圖片來源:Thinkstock)
嚴重的盜汗病人,汗液非常容易流出來。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一夜數次替換睡裝則不能進入睡眠狀態,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甚至可在床板上留下印記。
非常喜歡喝涼水
剛閉上眼或入睡不久後,就會出現大量的汗液,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就有所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這類病人經常會伴有明顯的供熱感,心情煩躁,汗後口乾舌燥,非常喜歡喝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顴紅,五心煩熱,消瘦,頭暈,尿色深,疲乏不堪,尿量少,大便乾燥。
需要大家瞭解的是,「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是很嚴重的,應積極治療。嚴重的盜汗病人在治療的同時,還應該注意自我養護。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採用藥物治療期間,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練,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注意勞逸結合。在飲食方面,要從中找出與病有關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符合自身的飲食調養。
枇杷養陰清熱。(圖片來源:Thinkstock)
2、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千萬不可飲酒,並多食一些養陰清熱的食品,比如香瓜、枇杷、白芍、木耳、銀耳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被褥、鋪板、睡衣等,應該經常進行拆洗晾晒,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這樣可以將汗液對皮膚的刺激降到最低。
5、一重症盜汗且長期臥床的病人,家屬應該增加護理的關注度,避免發生褥瘡。還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情況應該及時告知醫生。
6、食療進補。在這裡,我建議這一類人群服用桑葚茶,其配比是:桑葚子20克、糯稻根45克、五味子15克,煎水代茶。這款茶的主要作用是養陰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