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異族入侵嚴重的時期,基本上都與氣候異常有關。(圖片來源:Pixabay)
匈奴多年來一直是漢朝的心腹之患,從高祖開始,到武帝,到宣帝,為了這個惡鄰操碎了多少心,犧牲了多少生命,耗費了多少民財。而匈奴,也未必好過。這種對抗,在一個女人的努力下,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
這個女人,既不是呂后,也不是名聲更大的嫁到匈奴的王昭君,而是嫁到烏孫國的解憂公主劉解憂。
解憂公主的和親
和親其實並不像期望中的作用影響那麼大。想一想我們自己就知道了:皇后或妃子,對一個國家開戰與否有決定性影響嗎?何況匈奴或烏孫等西域國家,常設並列的兩位皇后,他們對女人的尊重程度甚至還遠遠不及漢朝,又能怎麼影響他們的大事決策呢?只有在考慮到陪嫁、考慮到老丈人的利用價值時,才會把后妃的意見列進來。可想而知,像烏孫國王娶兩個皇后,左夫人是匈奴公主(以左為尊),右夫人是漢朝公主的時候,漢朝公主的日子將是多麼難熬。
劉解憂是楚王戊的孫女,而她先後嫁給了三代昆莫(有時也叫昆彌,相當於國王)。烏孫的昆彌岑陬軍須靡向漢朝和親,娶了她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去世前,他把王位傳給了堂侄翁歸靡,約定自己的兒子泥靡是下一任繼承人。翁歸靡被稱為肥王,和解憂公主感情不錯,生了三男兩女。
只是,肥王也同時娶了匈奴公主,解憂的右夫人地位很尷尬。此時,匈奴叫囂著要烏孫背叛漢朝,它吞併了烏孫的土地,要把解憂公主交出來。解憂很鎮定,和肥王一起防禦,匈奴大軍一直進不了伊黎河谷,區區小國居然沒有被匈奴壓垮,拖了幾年。
匈奴進犯解憂上書、老天相助
解憂莫非就不能向漢朝求救?當然能,解憂早就上書了。可是當時漢朝的昭帝年少,身體又不好,駕崩後又立了一個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當時立誰為國君已經在發愁了,哪裡顧得上為一個外番公主主持正義?一直拖到宣帝即位了兩年之後,宣帝才下定決心出兵支援烏孫。漢朝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到烏孫,聯合反擊匈奴。這一場大戰打得很精彩,大獲全勝,連匈奴壺衍鞮單于的親眷都俘虜了,戰利品無數。而匈奴的民眾死傷、離去的數量更多,他們的畜產被趕跑死亡的不計其數。「於是匈奴遂衰耗,怨烏孫。」
匈奴壺衍鞮單于嚥不下這口氣,他自己帶領一萬多騎襲擊烏孫,抓了一些老弱,結果老天下起了大雪,一天就幾丈深,匈奴老百姓和牛羊馬紛紛凍死,十個裡面活不到一個。周圍的丁令、烏桓、烏孫等國家趁虛而入,又殺了匈奴數萬人,牛羊馬死的就更多了。整個匈奴,老百姓死了十分之三,畜產只剩下一半,國家已經奄奄一息了。它的附屬國紛紛解散,不再受它約束。之後,漢朝再派三千騎兵進匈奴,抓了幾千名俘虜,他們連吱都不敢吱一聲。
匈奴徹底衰弱了。
這個勝利,天氣幫了很大的忙。也許,包括漢朝朝廷,包括解憂公主,他們都不會想到一次自救,竟然摧毀了多年來的肘腋之患的有生力量。
以往,我們很少注意到,除了政治鬥爭、武力征服、文明不平衡的內在趨動力能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之外,氣候也是其中看不見的推手。讀《漢書•五行志》就會發現,西漢的氣候無常,記載的雪、霜、凍等事件尤其多。中原地區也就罷了,北邊的匈奴等遊牧民族比較悲慘了,草也不長了,牛羊也大批凍死了,水草不濟,只能南下,靠虜掠邊疆為生。所以西漢的邊患才那麼嚴重。東漢氣候相對溫暖,邊患問題就少得多了。
天災人禍解緩解征戰
如今,早有學者證明過,歷史上異族入侵嚴重的時期,基本上都與氣候異常有關。比如漢朝過後的「五胡亂華」,正是中古的大寒冷時間,導致北方族群為躲避寒冷紛紛南侵;唐朝溫暖濕潤,沒有多大的邊患危機;宋代就轉入寒冷期,結果遼、金、西夏、蒙古都總想入侵中原,或至少搶點貢品。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歷史研究者的重視了。如果加上每個朝代覆滅之前,都必然發生過的水災旱災和其他自然災難的話,簡直可以說,氣候塑造了我們的一半歷史。
這就是傳說中的「天災和人禍在競賽」。
當然,本來生活得舒舒坦坦的解憂公主,去到那種苦寒之地,輔佐肥王支撐著這個小國,亦居功甚偉。
然而仗雖然打贏了,解憂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她的後半生仍然在烏孫的各種叛亂和內鬥中掙扎和停調。在解憂的兩個兒子都死了之後,解憂回到了長安。這時候,她已經七十歲了。
解憂公主是一名政治家,能夠週旋於烏孫、漢、匈奴之間,為烏孫和漢朝都爭取到利益,並大大削弱了強敵匈奴,十萬大軍都未必能做到的事,她意外地辦成了。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