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失業潮緣於市場擠壓,非關政策向右(圖)


中國政府計畫在未來兩三年內從「殭屍企業」中裁減500-600萬名員工(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3月04日訊】3月1日,路透社一條消息驚動西方:中國政府計畫在未來兩三年內從「殭屍企業」中裁減500-600萬名員工,首當其衝是鋼鐵與煤炭企業。有國人評曰:政治向左,經濟向右,認為國企大規模裁員是經濟政策向右的產物。

這其實完全是種誤解,鑒於中國目前對「左」「右」的理解極富中國特色,本文想圍繞中國國企失業這一主題,釐清一些基本事實。

「政右經左」的社會民主主義是烏托邦

中國有一些「社會民主主義者」,主張「政右經左」。他們的所謂「政右」,即政治上實踐西方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民族自決權、婦女兒童權利,當然也包括同性戀、女權等在內。所謂經濟政策的「左」,這些人的標準是:保護性就業、高福利、低稅收,分配公平;「右」則是相反的內容,即就業由市場決定,低福利,高稅收、分配不公。

事實上歐美國家的經濟並不存在他們設想的純粹的「左」與「右」的模式。這些社會民主主義者們理想的「經左」,即使在作為左翼思潮大本營的歐洲,都未能在現實中實踐,總體上,歐盟各國通過高福利、高稅收達到社會分配相對公平,但並不實行保護性就業,失業率一直偏高,2016年1月數據是:歐盟平均失業率是10.3%,失業現象嚴重的國家前三名是:希臘24.6%、西班牙20.5%,克羅埃西亞16.4%。

要言之,歐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的「左」與「右」,不體現在政府實施保護性就業政策上,主要體現在稅收與福利上,即對工作者與企業課以重稅,用來維持對失業者及弱勢群體的各種福利與補貼。

「政右經左」之夢,比共產主義烏托邦夢更不現實。這個夢想既想要民主制度的權利與好處,又想要社會主義許諾的經濟保障。不少未經歷過文革的中國年輕人頑固地相信國企老工人們杜撰的「毛時代沒有失業」的神話,這些老工人有意忘記數千萬被迫上山下鄉的知青,其實就是城市失業青年。這種對毛時代的美化的極品是幾年前網上流傳一篇《今天才明白,我們都被半截子話坑死了》,文章用六個「三十年前」開頭,羅列了作者心目中「計畫經濟」的好處;再用「如果你們有錢的話」痛訴了「市場經濟」的罪惡。在不少國企下崗工人和毛左當中,類似的說法一直頗有市場。

「殭屍企業」大批存在,緣於政府強干預

中共政府從來就沒有真正在全社會範圍內消滅失業,即使中共在建政初期,在城市中用「低工資、多就業」,「一個人的飯三個人吃」方式提高就業,並剝奪「地富反壞」等所謂剝削階級家庭出身者的工作機會,還是存在不少失業者(貶稱為「社會閑散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對逐漸進入勞動年齡的城市青年,中國政府以支援邊疆建設為名,強行將他們趕到新疆等建設兵團去,或者讓他們「上山下鄉」至本省農村。鄧小平推行改革以後,採用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方式讓城市青年自謀出路。只有國企這一塊,因為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鐵飯碗,裁員不易。朱鎔基任總理期間,推行國企改革,1998-2003年間裁員約2800萬人,中央政府為此支出約731億元人民幣(112億美元)安置資金。即便如此,這輪國企裁員一直深為國企工人及香港等地的中國勞工組織所詬病。

到胡溫時期,由於朱鎔基「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扶持了一批壟斷型國企寡頭,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政府給予各種政策傾斜加以扶持。這類國企無論是工資、福利還是工作穩定性,都遠遠超過外企與私企,到國企就業幾乎成為中國人就業選擇當中僅次於公務員職業的次優選擇。這些國企在經濟擴張時期工資福利令中國社會羨慕;但到了經濟衰退時期,這類國企就遇到很大麻煩,因為裁員不易。在產品無市場銷路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強令銀行發放貸款,支持這些虧損運行的國企。因其長期虧損運營,這類企業被稱之為「殭屍企業」。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時,將「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列為2016年五大工作任務之首,其中提到,到2017年底必須出清所有殭屍企業,即不賺錢、高負債,不斷虧損且處於半停產狀態的國有企業。

這些殭屍企業集中於八大行業,即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這些企業長期虧損運行,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虧損面達80%,利薄如紙。在這些行業中的國企「去產能」任務很重。中國股市上的A股企業就有266家殭屍企業,佔比10%。

這樣的殭屍企業,只可能出現在中國這個政府干預經濟的非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當中。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曾將社會主義國家中政府對國有企業無條件的扶助支持,以及國企工人的鐵飯碗制度,稱之為「父愛主義」的產物。在市場經濟國家中,無論私企或公營企業,在雇佣員工問題上,都是根據企業需要。即使有強大的工會與僱主談判,最多只能爭取較好的裁員條件,絕對不會用銀行貸款滋養的殭屍企業。即使是《勞工手冊》達一公斤重的法國,也無法用這種方式保障勞工的就業權利。

政府還有辦法為工人提供飯碗嗎?

由於中國政府一向以全知全能自許,對於這波洶湧的國企失業潮,國內工人認為政府有辦法,國外觀察者問的也是「政府有辦法解決嗎」這類問題。

很不幸,面對這波失業潮,中國政府計窮力竭,只能將重點放在安撫工人,減少社會衝突之上,並非幫助他們再就業。

以去產能首當其衝的煤炭業鋼鐵業來說,都是中國容納就業人口極多的行業,煤炭行業擁有著580餘萬的從業者;鋼鐵行業從業人數為331.8萬人;水泥行業從業人員106.36 萬人。石化等行業也都曾容納數量龐大的勞動力。

政府要維持這些企業,主要是基於維穩考量。這些大型鋼企、煤企,基本上是工業城,職工一般是「工人世家」,祖孫、父子、兄弟、夫妻都在同一企業工作,失業後家庭收入來源枯竭,另求就業門路的可能性不大。由於廠區居住的職工是「熟人社會」,組織各種抗議活動時,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有血緣、親緣、地緣這些組織資源可利用,易於聚合與相互聲援;二是抗議者居住於當地,組織成本極低,抗議活動很有韌性。這些特點決定了這些國企工人的抗議,遠較沿海地區企業中那些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一盤散沙式的農民工更難對付,這是地方政府要維持這些企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曾在《2015年中國經濟關鍵詞:失業》與《2015年中國群體性事件的新特點》兩文中,分析過中國的嚴重失業現象及其成困,以及2015年群體性事件的新特點與中國經濟衰退有關,有興趣者可參閱那兩篇文章。

最後,就本文論及問題做一簡單概括:現階段,由於經濟衰退,失業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但因各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同,失業者的社會承受能力不一樣,因而引發的社會動盪程度也不相同。但只有中國比較奇特地將失業問題與政治上的「左」「右」取向掛起鉤來,將其高度意識形態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