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時人們如能相互禮讓、相互包容,那麼自然就會和諧相處。中國歷有禮儀大邦之稱,講究待人能善寬容,以和為貴,與人為善,提倡禮尚往來,知恩必報,以德報怨,以直報怨。
古人曰:「讓,禮之主也。」(《左傳·襄公十三年》)。禮讓,指守禮而不爭奪。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不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說,恭敬而不懂禮義就會徒勞,謹慎而不懂禮義就會膽怯,勇敢而不懂禮義就會混亂,直率而不懂禮義就會刻薄。
六尺巷的美談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圍牆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要張英用權勢擺平吳家。
而張英回了一首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見書,主動退讓了三尺,而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六尺巷」。這個美談一直流傳至今。六尺巷前的牌坊上即題有「禮讓」二字。
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此後,說到六尺巷,人們就會提起桐城「父子雙宰相」的張家。張英曾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職,位高權重,桐城人稱之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為官康雍乾三代,桐城人稱之為「小宰相」。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了,晉國發生了內亂,為了躲避追殺,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先後到過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和秦國。在楚國時,楚國國君楚成王對重耳很好,以諸侯的禮節招待他。
《左傳》記載,在設宴會,楚成王說:「公子如果回到晉國,用什麼報答我?」公子重耳回答說:「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所擁有的,鳥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土地上所生長的。那些波及晉國的,已經是君王剩餘的了,我能用什麼來報答君王呢?」楚成王說:「儘管這樣,究竟用什麼報答我?」公子回答說:「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夠回到晉國,一旦晉、楚兩國演習軍事,在中原相遇,那就後退九十里。如果不能獲得應允,那就左手執鞭執弓,右邊掛著弓袋箭袋,跟君王較量一下。」子玉請求楚王殺掉他。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生活儉約,文辭華美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嚴肅而寬大,忠誠又有能力。晉侯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國外都討厭他。我聽說姬姓是唐叔後代,將會最後衰亡,這恐怕是從晉公子為君以後的緣故吧!上天將要使他興起,誰能夠廢掉他?違背上天,必然有大災。」於是就把他送回秦國。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不久楚國和晉國發生了戰爭,晉軍果然後退了三舍。古代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也就是後退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責任編輯: 李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