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中國企業可能永遠趕不上日企(1)(圖)

 2015-11-25 07: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東京有164年歷史的弁松総本店(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1月25日訊】你必須知道一個基本事實: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中國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天涯之別。你知道為什麼?

中日企業的差別到底怎樣,比較方法不少,但從兩國「老字號」的倖存率來看,一目瞭然。

中國企業文化的特色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模仿抄襲,粗製亂造,不講質量,只講產量,耍小聰明,淪為「山寨大國」,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牛得不行。文革中紅衛兵造反派砸毀一切「老字號」就不用說了,今天五毛自干五還動不動就以打砸搶或口號的方式抵制全世界都青睞的高質量日貨,令人費解。今天中國廣袤大地上活躍的海內外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入鄉隨俗,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目標,他們接觸創業者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能很快賺錢嗎?賺不了,俺就不投。

原生的美日西方企業文化從不是這樣,他們從不相信企業開發一個新技術、一個新產品、一項新服務可以在短時間內開花結果,或在幾個月、一年內賺錢,而需要更長的時間與市場接軌、磨合。在我所在的矽谷風投界,行規是,投資巨額資金,等待5-7年甚至更長收穫。

這樣說,不是責備中國大地上的投資人,而是理解他們,很簡單,他們深諳中國企業的功利文化,入鄉隨俗,順應中國市場潮流,大家都短平快,你常高慢,那是找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長此以往,中國哪來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字號?哪來的馳名世界的民族品牌?針對今天大起大落的中國股市大賭場,投資界大鱷但斌,無數次疾呼「價值投資」,初衷顯然是好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應該如此,問題是,大陸中國人,誰吃這一套?

現實是,績優股打下來,爛公司炒上去,中國人是地球上的異類,連普世價值觀都不認可的社會,想要他們回歸普世流行的價值投資和投機相結合的競爭性市場,簡直是天方夜譚。

從老字號談起,中日差距實際上越來越大,一篇來自日本微商會的長文章,讀了震撼不已,再一次說出了近年來我一直對中國說的好多令人心碎的話,針針見血,必須讀,不讀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誰不希望中華民族好,誰願看到中國一天天衰敗下去?

從老字號說起,為何中日企業差距越拉越大 (來源:日中青年創業會 作者:日本微商會)

日本調查公司東京商工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竟達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將又有4850家將滿150歲生日,後年大後年大大後年將又會有7568家滿150歲生日。

而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經過計畫經濟時期的變異,其字號的傳承性其實已大打折扣。


中國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網路圖片)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相距甚遠。

日本被譽為是「工匠國」,其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大批各懷所長的幾百年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


成立於1560年的京都有次料理刀具店(網路圖片)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技術還不夠完美時不會拿出手。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三個指標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經濟不只是單純地建造工廠,然後高效運作。中日在經濟基盤建設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於表面豐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中國離強國還有很遠很遠很遠的路要走,要想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不能依靠炒房地產、炒金融、吹IT泡沫,還需要向日本學習務實精神,通過腳踏實地、培養紮實的實業做支撐。

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長壽企業比歐美做得更好,日本企業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日本企業是家社會,重視員工利益。西方則重視股東利益。從現代資本理論來看,日本企業的資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業那麼高,但是他們可以保持長期利益不斷延續。

反思中國企業,是如何經營思考的?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家,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企業家,似乎對賺錢有著某種天賦。所以,很多人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後,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國人的特性習慣,政府、企業、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點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業家給人的印像似乎對產品本身更感興趣。我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個青年企業家交流,他們公司是做汽車軸承的。說實話,汽車軸承在我眼裡確實是一個小產品,沒什麼了不起。但他一說到他的產品的時候,就開始手舞足蹈,兩眼發光,似乎特別地享受設計和生產的過程。我一問,原來他父親是公司董事長,他哥哥是總經理,他是主管技術的董事、副總。公司規模不大,一百來人,但是服務的客戶卻是豐田、本田、鈴木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們家裡好像也沒有別的生意。他說,光軸承需要研究的東西就太多了,幾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別的?

從兩者區別,我明白中國人只是賺錢,日本才是做事業。兩者結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幾萬家百年企業,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百年企業一個也沒有,這是就是原因。

其實我們仔細來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尼康、奔馳,豐田,麥當勞……,他們似乎都永遠只專注於某一個領域,始終在他們的行業裡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樂趣,越做越大。而我們的企業,包括海爾、聯想在內的中國品牌,本行都沒有完全成功,也開始搞投資,做房地產,甚至做保健品,忙著賺錢而嚴重忽視本行,典型不務正業。這恐怕就是我們中國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記得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報導過浙江某個地區,這個地區可以迅速擁有某個產品全球前幾名的加工生產能力,但同時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又放棄了原來的行業進入另外一個行業,然後又迅速成為另一個行業裡的前三名。但是無論做什麼行業,廠房永遠是那麼破舊,設備永遠是那麼簡陋。所以,他們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他們確實是賺了一些錢,但是這種財富的積累是不可持續的,他們也沒有獲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東京中小企業促進中心考察的時候,帶領我們參觀的領導有一段話讓我特別記憶猶新:「現在你們中國人太厲害了,你們的學習能力太強了,就像跑步一樣,我們在前面跑,你們在後面追,你們追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擔心被你們追上。所以,我們就不得不創新。要創新,就必須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須要提高價格,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殘酷的競爭中保持自己微弱的優勢,我們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必須專注,我們必須創新,我們必須精益求精,這也是你們逼的呀。」

說實話,談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臉火辣辣的,他的話表面上說起來在表揚我們,說我們的適應能力很強,而實際上是在批評我們不懂得專注和創新,只會山寨,抄襲。我們技術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為日本的威脅,只不過說說而已,我們應該有自知之明。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更何況我們失之千里?

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從政府到企業到國民都變得非常浮躁,自大狂妄,從抵制日貨到狂言中國經濟發展不需要日本幫助,實在是一句自大、無知、愚蠢的話。中國的生產科技,眾多核心技術和設備都來自日本,並且無法替代。國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著日本技術與產品,即使國貨產品裡面的核心技術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法替代的。中國積貧積弱幾百年,我們連自身的基本狀況都沒有搞清楚,有一點點成績就特別自大,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要說的是,企業家愛的應該是產品和品牌,而不是錢。賺錢只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目標。

(待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微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