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信號:印鈔機飛速運轉孵化出的「蛋」

【看中國2015年10月24日訊】一年以前,筆者在一篇討論國內「棉花危機」的文章「核心的節奏」一文中曾說過:棉花危機不是棉花危機,而是農業的全面問題開始顯露,由於財政支撐力度下降,棉花價格坍塌,這只是中國價格體系坍塌的一角。棉花價格坍塌之後,農民會轉種其它主梁,一方面主梁的產量會上升,另一方面進口價格的優勢擴大,最終的結局就是主梁國儲庫存上升(耗空財政),但市場價格出現問題。最終出現農產品價格的全面坍塌。

糧食價格只是中國價格體系的一部分,房地產價格、人工價格、匯率才是中國價格體系的核心。當糧食價格坍塌之後,其它價格也必須跟著坍塌,因為他們處於同一個有機的系統中,相互交織並緊密聯繫。

10月17日,國內媒體《華夏時報》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農民收入恐損千億 三大主糧收購價全線下跌」。報導中說:「節日過完,各地玉米陸續收割完畢進入收購環節,但是多地農民發現今年的玉米收購價卻低於往年的20%-30%。記者對多個糧食主產區隨機抽樣調查,其中吉林長春地區收割的濕玉米價格為每斤6毛,比往年低了近3毛;山東濟寧長溝鎮地區,去年涼晒玉米(達到收購標準)的價格是1塊零幾分,今年只有8毛錢,跌了2毛多。河北邯鄲農民告訴記者,當地的玉米收購價一直維持在8毛左右,相比往年跌了20%多.......中國糧食信息網稱,大部分地區的制粉企業二等小麥的收購價格從假期前的1.15-1.20元/斤之間迅速跌至1.05-1.10元/斤之間,跌幅在0.1元/斤左右......不僅是小麥玉米,水稻今年的行情也不怎麼樣,多地的數據顯示水稻價格穩中有跌。安徽當塗縣農民楊治財告訴記者,今年水稻價格較往年跌了一毛左右,自己種的幾百畝地少收幾萬元。記者抽樣調查黑龍江地區,目前水稻價格基本與往年一致......中國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9月在《求是》發文稱,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中國海關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9月份,國內穀物及穀物粉進口量為313萬噸,1-9月為260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大豆前9個月累計進口5964噸,去年同期5274噸,同比增加13%......除了正常途徑進口,還有大量的走私糧食。有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今年屢屢查到重大糧食走私案,走私已在國內形成了完整鏈條......去年玉米的利潤是460億,今年利潤則是負977億,從每畝賺81元到虧179元。小麥去年一畝淨利潤是87塊錢,今年是33塊錢,小麥的淨利潤約下降190億。」

這篇文章所報導的內容,其實是在應驗筆者去年的那篇文字。

那麼,《華夏時報》的這個報導說明瞭一件什麼事?種植棉花的土壤一般可以轉種玉米,棉花價格的坍塌帶來了玉米價格的坍塌,玉米價格的坍塌最後還會帶來小麥價格的坍塌,因為有些地塊是可以互相轉種的。在飼料的含義以上,小麥和玉米是可以互相替換的。而當小麥價格坍塌之後,水稻難逃其中,因為主梁互相替換。

高估的名義匯率、壟斷行業不斷推高農藥、土地租金、化肥的價格,人工價格在貨幣加速發行的推動下不斷上漲,農產品價格坍塌之後,必定加劇拋荒,農民失業。企業不斷倒閉之後,農民工這個行業就會成為久遠的回憶。

今天的現實是:匯率、人工、資產價格全面虛高,這不是任何人說的,而是商品價格坍塌所表述的。

工農業萎縮、民眾支付能力下降、房地產蕭條,最終帶來財政坍塌和匯率坍塌,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結局的到來。

最終會怎麼樣?筆者不用說了。

筆者在以前的一部專著《如松看貨幣之道》中曾引用過一組數字:「1949年與1936年相比,重工業產量下降了70%,輕工業下降了30%......1948年土地拋荒面積在河南湖南廣東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20-40%,1949年的糧食產量比1936年下降了40%」。估計很多人看到這些數字會飛速地越過,這可以理解。時間不同了,人物不同了,而且當時處於戰爭年代,和其它時期沒有多少可比性——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這些經濟現象和時間、人物、是否戰爭無關,只與一個東西有關:印鈔機!只要印鈔機的速度太快,就必定帶來一樣的結局——蕭條!這就是它最終孵化出來的「蛋」。

所以,歷史上的詞彙中,農民與流民聯繫的最緊密。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