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王用易經培育的兩位聖人——武王和周公(組圖)

作者:易龍  2015-05-04 07: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周武王姬發

周武王(公元前1171年∼前1116年),姓姬名發,是周文王的仲子(次子),母親太姒,王后邑姜(姜太公之女),其子周成王姬誦。周朝的開國帝王,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前1132年,周文王去世,姬發40歲,他繼承父位,沿用「受命」年。文王去世後十年,即公元前1122年,西周軍隊在武王的率領下,聯合各路諸侯,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一舉打敗暴虐的商紂王,建立了大周王朝。在位六年崩,謚號「武王」。

武王降生

公元前1171年,商王帝乙二十一年,岐周發生了地震,據說這是大聖人要降世的徵兆,過了不久,在西周的王宮裡,一位偉大的人物降生了,他就是大周的開國帝王周武王姬發。姬發天資聰慧,宅心仁厚,身有異象,據說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寓能順天應命,不違天道。

武王作《彖辭》

周文王在羑裡城監獄那種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用伏羲八卦和神農創製六十四卦這幾十個符號,或者說是文字,重新排列組合,用一種安全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希望和寄託,用這種在當時看來極為普遍的占卜的卦辭和爻辭來告訴自己的兒子們該如何去做,如何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力量,等待時機伐紂建周的戰略思想。

父子之間心靈相通,存在著某種天生的默契,而且文王在被迫害之前,他的兒子伯邑考已經27歲,武王姬發26歲,周公姬旦22歲,他們天資聰慧,領悟力極強,悟性最好的要數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

武王姬發29歲那年,因父親姬昌在獄中生了重病,姬發與四弟姬旦一同到羑裡城監獄探望,並得到父親親筆繪製的八卦圖和《周易》的前24卦,姬發與姬旦回來後與大哥伯夷考共同體悟父親隱藏在其中的玄機。但因伯夷考作為西岐的代君主,政務繁忙,因而參悟父親所寫信箋的重任就落在了姬發和姬旦身上。二人仔細揣摩,共同分析其中的奧妙,終有所得,並分別以《彖辭》和《像辭》的方式對父親所作的卦名、卦象、卦辭和爻辭作了巧妙的註解,以玄譯玄,妙不可言。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他一生嚴謹穩重,具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武王在討伐紂王的戰役中,具有最高的指揮權和決策權,並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其演講更具有號令天下的感染力。

正因為如此,在文王去世之後,武王才能準確的按照文王所制定的戰略方針,把握最佳時機,聯合各路諸侯,在牧野展開了一場曠世之戰,七十五萬奴隸陣前倒戈,周武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戰而定天下,以最少的傷亡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最終勝利,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文王葬禮

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為文王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幾乎所有諸侯都來參加了文王的葬禮,由此可見,西周已取得天下諸侯的信任和支持,《易經》裡對此事做了記載。

《易經·萃卦》記載:「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意思是說:君王來到宗廟裡,舉行祭祀,說明他能盡孝心。(天下志士聚集之時)利於湧現大人物,聚集起來(為文王舉行葬禮)伸張正義。用大的牲畜做祭品吉利,利於往前進發,一切順利,(因為此時君子所為)順應了天命。(君子)觀察聚集的現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天地萬物的情理就可以看明白了。

武王即位

公元前1132年,文王去世,姬發繼位,時年四十歲,他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拜姜太公呂尚為軍師,負責軍事;命其弟周公旦、召公為輔佐,整頓內政,擴充兵力,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為伐紂做準備。

他謙恭的向尚父姜太公請教。武王問道:「有什麼好的治國方法保存簡便,做起來容易,並能長久而有效,讓子孫能夠萬世效法呢?」姜太公回答道:「這種方法記載於《丹書》之中。大王您要是想傾聽,就請大王先沐浴齋戒吧!」

三天後,周武王端莊的戴著王冠走下大堂,面朝南站立,恭恭敬敬的求授丹書。姜尚說:「先王傳下的治國道理,不能面朝北對著大王。」於是武王面朝東站立,姜尚面向西站立,誦讀《丹書》,他念道:

「勤政敬天戰勝懈怠的人,事業就能昌盛;

怠忽職守戰勝恭敬的人,事業就會衰亡。

為政公義戰勝私慾的人,事業就能順利;

為政私慾戰勝公義的人,事業就會受挫。

這就是保存簡便,做起來容易,並能長久而有效,讓子孫萬世效法的治國方法。」

周武王聽後,把這幾句話書寫在臥具、桌椅、鏡子、盒子、酒具甚至弓箭等兵器上,作為座右銘,以便時時用以自警自勵。

武王成親

武王為文王守孝三年畢,於公元前1129年,43歲,娶姜太公的小女兒邑姜為妃,立為王后,王后邑姜仰慕周室三母的賢德,盡心盡力的服侍武王,並於第二年生下週成王姬誦。作為武王軍師的姜太公呂尚成了國丈和周成王的外祖父,更加全力以赴的輔助武王制定伐紂建周的宏圖大業。

武王共有五個兒子:周成王姬誦、邘叔、唐叔虞、應侯、韓侯。

盟津觀兵

公元前1124年,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在盟津會師,觀看各路諸侯國是否能齊心協力。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個諸侯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這個地方。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瞭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各自班師回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說:武王「東伐以觀諸侯集否」,由此可見,武王會諸侯於盟津的目的在於試探自己的號令是否管用,而實際上是,伐紂時機還沒有完全成熟。武王和姜太公認為,當時商朝統治區雖成土崩之勢,但內部尚無瓦解之兆,時機還不成熟。於是,周軍斷然班師回朝。

這次行動是周滅殷商前的一次政治、軍事預演,也是對天下人心向背的一次實測。有此一舉,又使得更多的諸侯聽命於周。

武王伐紂

又過了一年多,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王叔比干,囚禁了王叔箕子。太師微子疵、少師微仲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商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兵出潼關,聯合與周同盟的庸、蜀、羌、髳、盧、彭、濮等方國諸侯,率領戰車300輛,虎賁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東進伐紂。

公元前1122年春,夏歷正月,武王之師渡過盟津,與伐紂的各諸侯國聯軍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只有200多公里,武王為了給長途跋涉的將士們鼓舞士氣,舉行了三次誓師,其文字被收錄在《尚書》裡,名為《太誓》,分為上中下三篇。

鼓舞士氣氣勢恢宏的伐紂檄文

《尚書·太誓上》譯文

周文王十三年春(周武王十年,文王去世後,武王沿用受命年),各路諸侯會集在盟津(今河南孟津)。

武王說:「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治事大臣、眾將士們,請認真地傾聽我的誓言。唯有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唯有人是萬物之靈。真誠而聰明的人被上天選為君王,君王是民眾的父母。現在商紂王不尊敬上天,致使上天降災禍給下民。他嗜酒貪色,敢於施行暴虐的統治,用誅九族的嚴刑懲罰人,憑世襲的官制蠱惑人。只知道修建宮室、臺榭、酒池、穿著奢侈華麗的衣服,為此來搜刮、殘害萬姓民眾。他燒殺忠良,解剖孕婦。令皇天大怒,皇天命令我們的文王嚴肅執行上天的懲罰,可惜大功未成(文王去世)。從前我姬發和你們的君主到商都考察政情,發現紂王沒有任何悔改之心,他仍然傲慢不恭,不祭祀天帝和神靈,遺棄他的祖先宗廟而不祭祀。牛羊黍稷等豐盛的祭品,也被兇惡的盜賊吃光了。而紂王卻說:‘我擁有億萬的子民,這難道不是天命嗎?’絲毫沒有悔改之意。」

「上天護佑下民,為下民選定君王和老師,只有執行天帝的旨意,才能愛護民眾和安定四方。如何區分有罪和無罪的人,我怎麼敢違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行的高低,德行相同就衡量道義的大小。商紂王有臣子億萬,卻有億萬條心,我姬發僅有臣子三千,卻一心一意。商紂王已經惡貫滿盈,上天命令我們去誅殺他;我們如果不順從上天的安排,我們的罪惡就會跟紂王一樣。」

「我姬發沒日沒夜的為此憂心。並在文王廟接受了伐紂的使命,我又祭告天帝,祭祀大社,於是率領你們眾位,執行上天的懲罰。上天憐愛萬民,萬民的願望,上天一定會依從的。你們全力輔佐我吧,四海之內就要永遠清明瞭。伐紂的時機已經到了,一定不要錯失良機啊!」

《尚書·太誓中》譯文

夏歷正月二十八日,周武王駐兵在黃河之北,各路諸侯率領他們的軍隊來此會和完畢。武王於是巡視軍隊併發表誓詞。

武王說:「啊!西方各位諸侯,請大家都聽我說。我聽說好人做善事,整日做還覺得不夠;壞人行惡事,也是整日做還覺得不夠。現在商紂王子受,親自去做不合法度的事,拋棄年老的大臣,親近有罪的人,過度嗜酒,荒淫暴虐。臣子們也受到他的影響,各結朋黨,互為仇敵;挾持權柄,互相誅殺。無辜的人們只得呼天告冤,紂王室淫穢缺德的行為昭然若揭。」

「上天惠愛民眾,君王自然應該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於天下。上天於是佑助和指派成湯,降下廢黜夏桀的天命。紂王子受的罪惡超過了夏桀,他殺害正直善良的大臣,虐待敢於進言的輔政大臣,並宣說自己擁有天命,還說敬天不值得實行,又說祭祀沒有益處,暴虐沒有害處。他的前車之鑒並不久遠,就在(幾百年前的)夏桀身上。上天賜予我解救民眾的使命,我的夢也跟我的卜兆相一致,吉慶之兆重複出現,討伐商國一定會取得勝利。紂王子受有億萬平民,卻都離心離德;我只有治亂的大臣十人,卻是同心同德。紂王雖有至親的臣子,卻比不上我大周的仁德之士啊。」

「上天看問題,是通過我們民眾的眼睛,上天聽聲音,是通過我們民眾的耳朵。老百姓有過錯,都是我一人的過錯,今天我一定會遵照上天的旨意和民意前往討伐商紂。」

「我們的威武之師就要名揚天下了,我們要攻到商國的疆土上,抓到那些兇惡殘暴之徒;我們的討伐要進行到底,我們的伐紂大業比成湯的還要輝煌呀!」

「奮勇前行吧!將士們。如果不具備無所畏懼的勇氣,就會被敵人所俘虜,而不是俘虜敵人。商朝的百姓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向我們叩頭求助,額頭叩響得就像山崩一樣呀!啊!你們要一心一德的建功立業,而只有克敵制勝,你們的功德才能被萬民永世傳頌啊。」

《尚書·太誓下》譯文

第二天,周武王大規模巡視六軍,明確的對眾將士發表誓詞。

武王說:「啊!我們西方的將士。上天有光明的法則,這種法則應當彰示天下。現在商紂王輕慢(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或仁義禮智信)五種常法倫理,荒淫怠慢無所敬畏,自己棄絕於上天,結怨於民眾。他砍掉冬天清晨渡水者的小腿,剖開賢人的心,作威作福,濫殺無辜,毒害天下。他寵信姦邪之人,放逐罷黜太師、太保等大臣,他摒棄了法典和刑律,隨意囚禁和奴役正義之士。他不舉行祭天祭社的大禮,也不祭祀祖先的宗廟。專好鼓弄奇巧而無益的技藝、物品與淫術來取悅婦人。天帝厭惡紂王違背天道行事,故而斷絕他的天命,降下使他滅亡的誅罰。你們要盡全力輔助我,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懲罰!」

「古人有言說:‘能夠保護關愛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君王,而虐待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仇敵。’獨夫民賊商紂王子受威虐萬民,就是你們世代的仇敵。樹立美德務求不斷滋長,鏟除邪惡務求連根拔起,所以我姬發率領你們眾將士去殲滅你們的仇人。你們眾將士要用果敢堅毅的精神來成就你們的君王!功勞多的將會得到重賞,不用命的將會受到嚴懲。」

「啊!我們文王的德行,就像日月照耀那樣,光輝普照四方,其功績顯現在我們西岐,因此我們大周王朝的建立得到各方諸侯國的擁護。這次如果我們戰勝了紂王,不是因為我們勇武,而是因為我們的文王沒有過失;如果紂王戰勝了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文王有過失,而是因為我姬發做得不好。」

經過武王的三次誓師,各諸侯國將士忘卻了千里行軍的疲憊,士氣大振。

武王的至誠

武王的軍隊到達鮪(wěi)水(在今河南鞏縣)時,遇到了紂王的大臣膠鬲。

膠鬲問武王:「你率這麼多軍隊要到哪裡去?」

武王回答:「我不騙你,要到殷都。」

膠鬲又問:「你什麼時候到殷?」

武王說:「甲子日到殷郊,你就這樣報告紂王吧!」

膠鬲走後,天降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率領軍隊冒雨急行。軍師姜子牙勸武王休息一下,因為士兵已有病倒的了。

武王說:「膠鬲已將我們甲子到殷郊的消息報告給紂王。紂王不會相信。如果我們甲子到不了殷郊,紂王會以欺君之罪殺掉膠鬲。而我們呢,也就失掉信用。所以,一定要在甲子這天趕到殷郊。」

武王率領軍隊繼續前進,由現今滎(xíng)陽氾(fán)水這個地方渡黃河北上,甲子黎明前到達殷郊牧野。當年的黃河是從現今新鄉、汲縣向北流的。牧野東面是黃河,西面是太行山,北面一馬平川距紂別都朝歌僅七十里。它可以說是殷都的南大門。牧野的殷民見武王帶這麼多軍隊到來很恐慌。

武王安慰他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為安定你們的生活而來的,不是跟你們作對的」。殷民聽罷,高興得蹦起來,緊跟著紛紛跪在地上給武王叩頭。

伐紂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

牧野之戰

當武王進攻殷都的消息傳到商王宮廷的時候,紂王才停止了歌舞,撤散了酒席,倉促研究對策。那時候,商的主力軍幾乎都調發到東南前線去征夷方,都城非常空虛。紂王別無辦法,只好把大批奴隸和從東南俘虜來的夷人武裝起來,拼湊七十萬人,開往牧野。到了牧野,紂王把由奴隸和戰俘編成的隊伍佈置在前面,讓他們與武王的軍隊先戰,把商的「正規軍」佈置在後面督戰。

公元前1122年春,夏歷二月甲子日黎明,武王帥大軍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

《尚書·牧誓》譯文

武王說:「辛苦了,遠道而來的西方將士們!」

「啊!我們尊敬的友邦國君和執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還有庸、蜀、羌、髦、微、盧、彭、濮諸邦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長矛,我要發布誓師令了。」

「古人說過:‘母雞在早晨不打鳴;如果誰家的母雞早晨打鳴,這個家就要衰落了。’現在商紂王只是聽信婦人的話,輕蔑地拋棄了對祖先的祭祀而不聞不問,拋棄他的先王的後裔,不任用同宗的長輩和兄弟,卻對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並且提拔任用,讓他們當上大夫、卿士,使他們殘暴的虐待老百姓,在商國都城胡作非為。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來討伐商紂。今天這場戰鬥,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整頓隊伍。努力吧,將士們!作戰中刺殺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然後停下來整頓。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要威武雄壯,像虎、豹、熊、羆一樣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戰一場。不要迎擊向我們投降的人,以便讓他們為我們服務。努力吧,將士們!如果你們不努力,你們自身就會遭到殺戮!」

誓師完畢,武王派師尚父姜太公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350輛、甲士26250人、虎賁武士3000的大部隊衝進商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裏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紂王的士兵紛紛掉轉矛頭,為武王之師做先鋒,直入朝歌。

商紂王見大勢已去,返回城中登上鹿臺自焚而死。諸侯跟隨著武王進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著武王。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上天將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叩頭拜謝,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武王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向紂王的屍體連射三箭,並親自用黃色大斧砍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以平民憤。次日,武王命令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武王在社壇將滅紂的過程昭告上天。群臣都跟在身後。祭祀前,大臣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鋪好了席子,召公奭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商的末代子孫殷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天帝知道了。」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商朝腐敗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武王擇日登基,成為大周王朝的首位君王。自此,周朝正式確立。

武王修德於天下

滅商後,在如何處置殷人的問題上,武王徵求大臣的意見。姜太公表示,這些人應該統統殺掉,不留後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覺得有罪的人,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姬旦。姬旦的意見是: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姬旦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獲取民心的政策,武王深為讚許,併進而採納。這也贏得了殷人的擁護。

為了安撫商朝的遺民,原商都朝歌以北地區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掌管;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分成三個區:命三弟管叔鮮治鄘(今河南汲縣北),五弟蔡叔度治衛,八弟霍叔處置邶(今河南湯陰縣東南),令他三人監督管理商民,史稱「三監」。

武王又把姜太公封在營丘(今山東淄博市),國號為齊,把四弟周公旦封在曲阜(今山東濟寧市),國號為魯。

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二十個,同姓之國四十個。封邦建國的目地,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治理國家。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帝堯的後代於薊,賜封帝舜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武王親自去拜訪箕子,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

《尚書·洪範》譯文

文王十三年(周武王十年,公元前1122年),武王去拜訪箕子。武王說:「啊!箕子,上天庇護安定下民,使他們和睦的居住在一起,可我卻不知道上天規定了哪些治國的常法倫理,您知道嗎?」

箕子回答說:「從前,鯀堵塞洪水,打亂了五行的次序,天帝大怒,不讓他知道治理國家的律法,常法倫理從此敗壞,鯀因此被處死。禹繼承父親的治水大業,採用輸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上天於是就把九種法則賜給了禹,治國安邦的常理因此確立起來。從此,常法倫理有了次序。這九種法則:

第一是掌握五行的規律;

第二是慎重地做好五件事;

第三是努力辦好八種政務;

第四是運用五種記時方法;

第五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則(比如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以法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以權謀治天下等等);

第六是用三種德行治理臣民;

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

第八是細緻研究各種吉凶的徵兆;

第九是用五種福德勸勉臣民,用六種不幸來威懾罪惡。」

「一、掌握五行的規律: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潤濕,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順從人意改變形狀,土壤可以種植百谷。向下潤濕的水產生咸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順從人意而改變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種植的百谷產生甜味。

「二、慎重地做好五件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廣遠,思考要通達。容貌恭敬就能嚴肅,言論正當就好治理,觀察明白就能昭晰,聽聞廣遠就能善謀,思考通達就能聖明。

「三、努力辦好八種政務:一是百姓的飲食,二是天下財物的分配,三是祭祀天地、鬼神,四是掌管水利、營建,五是掌管土地事務和民眾教育,六是治理刑獄、糾察,七是管理宗族禮法,八是管理軍隊。「四、運用五種記時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

「五、皇極,就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則。運用五種福德,廣泛地賞賜給臣民,這樣,臣民就會尊重您治世的法則。並用您的賞賜去維護治世的法則:凡是臣子百姓不得結交邪淫的朋黨,人們無不相互比較德行的優劣,並遵行君王的治世法則。凡是臣下有計謀有作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並提升他們。行為不合法則,但沒有陷入罪惡的人,你就包容教導他們;假若他們和悅溫順地說:「我喜歡遵行美德。」您就賜給他們福德,於是,臣民就會紛紛遵照君王的法則行事。不虐待無依無靠的人,也不畏懼高明顯貴之人,臣下只要有才能有作為,就要讓他奉獻出他的善行,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長,既然享受君王的俸祿,您若不能使他們對國家和百姓有好處,於是臣民就要責怪您了。對於那些不好積德行善的人,您即使賜給他們好處,其結果卻使您承受罪責。(舉賢任能、財物分配)不要有偏私,不要有貴賤,要遵守君王的道義;不要只顧及個人的喜好,要遵守王道;不要有做惡的言行,要恪守君王的正路。不要有偏見,不要結黨營私,君王之道,坦坦蕩蕩;不要結黨求私,不要言行偏頗,君王之道,平平坦坦;不要違反中正之道,不要偏聽偏信,君王之道,正直無偏。匯聚那些守法之臣,去歸附那些執法之君。君王,對於君王的治世法則要廣泛宣講,要宣揚教化,在天帝面前向人們訓導。凡是平民,對於君王的治世法則,都要遵守執行,以此來接近和感受天子的光輝普照。所以說:天子首先要作天下人的父母,才能真正成為天下人的君王。

「六、君王要用三種德行治理天下:一是正直,二是剛正,三是柔順。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剛強而不可親近就是剛正;和藹可親就是柔順。人們應當把剛強的性格潛藏起來,讓人看上去高大明朗而柔順可親。只有中正平和的君王才能給百姓帶來福份,只有剛正不阿的君王才能展現天子的威嚴,只有和藹可親的君王才能讓百姓親近起來如同品嚐美食一般。臣子們若不能給百姓帶來福份,展現國家的威嚴,並讓百姓享受到美食,而自己卻獨自享受著皇天的福份、尊寵和美食,其行為必然有害於家人,危害於國家。人們用這三種德行來衡量君王和大臣的功過得失就不會有偏頗了,民眾用這三種德行來評判德行的優劣就不會有太大差錯了。

「七、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選擇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員,教給他們卜筮的方法。用卜筮預兆分別叫做雨(兆之體氣如雨)、霽(如雨止而雲氣在上)、蒙(氣鬱郁冥冥)、驛(色澤而光明)、克(如祲氣之色相犯)、貞(內卦)、悔(外卦),共有七種。龜卜用前五種,佔筮用後兩種,根據這些推演變化,決定吉凶。設立這種官員進行卜筮。三個人占卜,就聽從兩個人的說法。你若有重大的疑惑,你自己要先用心考慮,再與卿士商量,再與庶民商量,再與卜筮官員商量。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卿士贊同,庶民贊同,這叫大同。這樣,自身會健康而強壯,子孫就會昌盛,很吉利。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而卿士反對,庶民反對,也吉利。卿士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你反對,庶民反對,也吉利。庶民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你反對,卿士反對,也吉利。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反對,卿士反對,庶民反對,在國內行事就吉利,在國外行事就不吉利。龜卜、蓍筮都與人意相違,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險。

「八、細緻研究各種吉凶的徵兆:一是下雨,一是晴天,一是暖和,一是嚴寒,一是季風。一年中這五種天氣齊備,並各自按照季節和時令發生,(四時有序,風調雨順,)百草(農作物)就會生長茂盛。一種天氣過多就會產生災難;一種天氣過少,也會產生災難。

君王行為美好的徵兆:

一是威儀恭敬,就像久旱逢雨,令人起敬;

一是誠昭天下,就像晴空萬里,誠昭日月;

一是清正廉潔,就像旭日東升,普照大地;

一是深思熟慮,就像寒冬來臨,冷靜沉寂;

一是通情達理,就像沐浴春風,身心舒暢。

君王行為敗壞的徵兆:

一是狂妄自大,就像狂風暴雨,連綿不絕;

一是言而無信,就像天下大旱,經年不雨;

一是貪圖享樂,就像長夏無期,冬無寒意;

一是急躁暴虐,就像嚴冬漫漫,冷酷無情;

一是昏庸朦昧,就像狂風大作,風沙瀰漫。

君王考察思慮的是每年的時令和安排;卿士考察思慮的是每月的時令和安排;眾官員考察思慮的是每日的時令和的安排。年、月、日、時一切正常,百谷因此而成熟,政治因此而清明,傑出的人才因此而得到顯揚,國家因此而太平安寧。日、月、年、時顛倒錯亂,百谷因此而不能成熟,政治因此而昏暗不明,傑出的人才因此而不被重用,國家因此而不得安寧。百姓好比天上的群星,有的星喜歡風,有的星喜歡雨。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使得天下有了冬夏之分。月亮順從星星(喻君臣順從民意),就要用風和雨潤澤他們。「九、用五種福德勸勉臣民,用六種極刑懲戒罪惡。人生五種幸福的事:一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健康安寧,四是施行美德,五是壽終正寢。

人生六種不幸的事:一是死得太早(未到換牙就死了叫凶,未到成年就死了叫短,未到結婚就死了叫折),二是疾病纏身,三是整日憂愁,四是窮困潦倒,五是內心邪惡,六是弱小怯懦。」

武王聽了箕子的話,覺的豁然開朗,於是決定把箕子封在古朝鮮,並且不把他當作臣子看待,古朝鮮地區,包括今中國遼東半島的東部與今朝鮮半島的北部。箕子在這個地區建立了箕氏王朝,傳國900多年。

武王命令散發鹿臺倉庫的錢財,發放鉅(jù)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商朝的寶玉;命令給比干的墓培土筑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武王回到周都鎬京,夜不能寐。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武王說:「上天不享用商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商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的商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顯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商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

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商紂王那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國家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圓滿,光照四方。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覺得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後來,武王命人在洛邑進行了測量,準備在此修建周都。武王還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用虎皮包裹起來,把戰車和鎧甲藏在府庫之中,讓士兵解甲歸田,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並命官員從新統計人口,丈量耕地,一夫授予田地百畝,讓百姓盡快恢復生產,重整家園。

武王生病

《尚書·金縢》部分譯文

周滅商後的第二年,武王生了重病,身體不安。太公、召公說:「我們為王恭敬地卜問吉凶吧!」周公說:「不可以向我們先王禱告嗎?」周公就把自身作為祭品,清除一塊土地,在上面築起三座祭壇。又在三壇的南方築起一座檯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台上,放著玉,拿著圭,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

史官就寫了策書,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姬發,遇到險惡的病。假若你們三位先王這時在天上有助祭的職責,就用我姬旦代替他的身子吧!我柔順巧能,多才多藝,能奉事鬼神。你們的長孫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奉事鬼神。而且他在天帝那裡接受了任命,護佑四方百姓,因此能夠使你們的子孫得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也無不敬畏他。嗚呼!不喪失天帝降給的寶貴使命,我們的先王也就永遠有所歸依。現在,我來聽命於大龜的指示,你們允許我,我就拿著璧和圭向你們請命,等待你們的命令;你們不允許我,我就收藏璧和圭,不敢再請了。」

於是用三隻龜占卜,(從紋理上看)都顯示吉兆。打開藏書盒子的鎖鑰再次查看卜書,再次證明龜殼紋理所顯示的都是吉卦。周公說:「根據兆形,王會沒有危險。我從新向三位先王禱告,只圖國運長遠;現在期待的,是先王能夠俯念我的誠心。」周公回去,把冊書放進金屬束著的匣子中。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去世

又過了五年,周武王為天下大事辛勞過度,還是病故了,終年56歲。武王臨終前,考慮到兒子姬誦年僅12歲,大周初建,難繼大業,而自己的四弟周公旦德行仁厚,文韜武略,在征討商朝時已經顯示出其卓越的領導才能,並立下赫赫之功,所以他決定把王位讓給周公旦,兄終弟及在夏朝和商朝多有先例,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對于兄長的信任,周公旦很是感動,但是周公想到夏商兩朝曾經因王位傳給兄弟而導致王位之爭,發生多次戰亂,周公不忍後人再因王位之爭而大動干戈、殃及百姓,希望大周王朝從此明確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的禮制,而減少王位之爭,減少國家動盪,為民謀福,因而堅決不接受武王的提議,並下決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繼承王位,並以叔父的身份對周成王姬誦悉心教導,將他培養成優秀的帝王,光大先王的祖業,開創盛世的王朝。

公元前1116年,武王去世,年僅12歲的太子姬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

文王用易經培育的兩位聖人——武王和周公

周公姬旦

周公(公元前1167年∼前1095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親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東征伐紂,輔佐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亂」,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採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終年73歲。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後世為政者的典範。

著有《周易·像辭》、《周禮》、《周公解夢》等著作。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儒家學派將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將周公治下的西周初期的仁政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周公姬旦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而且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姬昌在世的時候,姬旦和他的哥哥姬發(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周武王繼位後,姬旦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父親姬昌未完成的大業。

公元前1124年,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聯合各國諸侯在盟津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會盟後的第二年,武王在姬旦等人的輔佐下,統率軍隊渡過盟津,並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周公所作。

周公攝政

周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七年就病逝了,武王之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面對國家初立、政局不穩的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各種政務的賢能之士來應對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姬旦身上,在眾人的支持下,他臨時代替年幼的成王處理各類繁雜的政務。

周公勸勉成王

周成王繼位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反之,不關心百姓疾苦,一味驕奢淫逸,就不會得到好下場。他舉例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後,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情享樂,荒廢政事。祖甲長期當下民,懂得民間疾苦,因此繼位後,能愛護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鰥寡。此後繼位的國王,生下來就只會享受,整天沈迷於花天酒地之中,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國力漸漸萎靡。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像他的祖父文王和父親武王那樣禮賢下土,治理好國家。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為了能為剛剛建立的大周王朝招到更多的賢臣助興周室,惟恐失去天下賢士,周公在洗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在吃飯時,也曾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的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替他去死吧。」周公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成王果然病好了,也正是因為周公如此全身心的為了周朝的事業殫精竭慮,才使得剛剛建立的大周王朝天下安定,萬眾一心,正可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東征

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祿父(紂王之子)的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和霍叔處(文王八子),對姬旦攝政很不滿意,妒忌心大起。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排行老三,姬旦排行老四,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姬旦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排行老五,但他支持管叔。於是他們散佈謠言,說姬旦「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武王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前1115年,管叔、蔡叔和霍叔竟鼓動封於豳(bīn)的舊商朝的領主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姬旦,企圖奪權。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良好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來說,是個異常沈重的打擊。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此時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周公姬旦臨危不亂,他首先說服姜太公和召公,共同平叛。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初定,民心不穩,如若再生禍端,恐怕生靈塗炭,有違上天的意志啊。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上百年,而今天下才得以安定。武王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正是為了天下蒼生和三王的基業才如此做的啊。」

在贏得眾人的支持後,周公於第二年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出征前進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們表示:「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佔卜一次,上天要來幫助我們,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我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大周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臣子們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姬旦一起東征。姬旦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裡的《大誥》。

周公東征,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降為庶人。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蔡叔死了之後,周公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討伐平定管、蔡之後,周公繼續向東進發,平定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也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帶。

周公重新分封諸侯

如何治理剛剛平定的領地,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王朝的後裔,必須分封給周王室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九弟康叔冊封到商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建立衛國,為衛侯。並分給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還有八師兵力,用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為了使康叔封更好的治理領地,周公先後給康叔封發布《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經過戰亂後安定下來,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

康叔封受封上任時,周公特別囑咐他說:「小人是難治理的,你要盡心竭力去作,不要貪圖安逸玩樂,那樣才能把殷民治好。人說:‘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於使不馴服的人馴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職責就是把周朝的事業發揚光大,安定殷民成為順從的百姓。」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訴康叔封,要實行堅決鎮壓。他說:「若當政者不對罪犯行懲戒,神給人定的法則便會紊亂和廢棄。我們當依照文王時制定的刑罰,去懲處不可寬大赦免的人。但執行刑罰要慎重。人有小罪,若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明知故犯、堅持不改,其罪雖小,不可不殺。人有大罪,如果出於一時過失,不堅持錯誤,不頑固到底,能自首悔罪,無所隱瞞,其罪雖大,也可不殺。」

周公又將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分給伯禽殷民六族作為領民,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業氏族。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城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非常大,「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

周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受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從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姬旦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記載:姬旦「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地方,這樣,周王室就處在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採邑。

周公作《周易·像辭》

周公姬旦作為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在與哥哥姬發共同探望了在獄中生病的父親姬昌後,帶回了父親親筆寫的《周易》前24卦,與兄長伯夷考和姬發共同研討,揣測父親寫此書的真實用意。由於伯夷考作為長子需要專心處理政務,此事就主要有姬發和姬旦共同研討,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揣摩,二人終有所獲,但又不能將其中蘊藏的玄機示人,以免給父親帶來危險,因此二人就模仿父親的寫作手法,以玄譯玄,誰也不把其中的玄機揭開,但卻彼此心裏都明白了父親的真實用意和良苦用心。畢竟要推翻一個已經建立了600年的大商王朝,的確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中間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殺身之禍,因此二人彼此心照不宣的用《彖辭》和《像辭》為父親的卦辭、爻辭作了精妙的註解。高手之間心與心的交談,在世人眼中,卻成了千古之謎,這也是幾千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周易》做了無數的註解,無數的猜測,無數的領悟,也終究難以體會其中的玄妙的重要原因。

而正是因為周公作了《像辭》,對每一句卦辭和爻辭都做了精準的註解,從而對父親文王的宏圖大略瞭然於胸,才能在以後的軍事、政治生涯中輔佐武王一舉殲滅殷商,建立大周王朝,平定管蔡之亂、制禮作樂,輔佐成王開啟了「成康盛世」的新局面,成為後代帝王和輔臣效仿的典範。

周公建立國家機制

周公還設立了完備的國家機構。

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治理天下;

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別管理地方民事,選任政府官吏,負責司法審判等;

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別負擔諸行政事務和宗教祭祀活動;

還有司徒(管農田耕作)、司空(管官職事)、司馬(管軍事軍賦)、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宮廷侍衛)、膳夫(管出納三命)、趣馬(管天子馬匹)等等。

這些統稱「內服職官」,都是專管朝廷事務的。

此外,還有許多「外服職官」,如侯、甸、男,是處理諸侯國事務的。在諸侯國內和卿、大夫的採邑裡,也設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著從屬的政治關係以外,還和周天子保持著嚴格的宗法關係。確立了嫡長子王位繼承製。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繫。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在周公之前就有,但是到周公執政和輔佐成王期間,這些制度更加完備了。周公通過這些制度,憑藉龐大的國家機構和軍隊,把對付殷人的政策貫徹下去。實行這套辦法是卓有成效的,經過10年努力,周成王執政期間,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各國官吏,周朝的統治終於鞏固了。

周公修建新都洛邑

周朝的都城原先在豐、鎬(在今西安附近),遠離中原,偏於西部。周公東征班師以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市西),以便有效地治理天下。周公攝政的第5年,正式營建洛邑。這年5月,姬旦來到洛邑,全面觀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內城方1720丈,外城方7O裡。城內宮殿氣勢宏偉,新都叫新邑,又稱洛邑。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略。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兄弟和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分配,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制禮作樂開創大同社會

周公制禮鳳凰來儀

在新都洛邑營建之時,為了能使天下持久太平,周公姬旦還用六年的時間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指的是社會共同遵守的典章制度、行為法則。禮制非常詳盡,幾乎包括了人們衣食住行喪葬婚嫁等一切禮儀規範。概括起來有五類:

一為吉禮,用於祭祀神明。

二是凶禮,用於喪葬凶荒。

三為賓禮,用於朝聘接待;

四為軍禮,用於興師動眾;

五為嘉禮,用於飲宴婚冠。

所謂樂,就是音樂。按照官員的等級,什麼場合奏什麼音樂,有比較明確的區分。

公元前1098年,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姬旦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項典章制度,史稱「周公制禮」。據說當時天下出現了一片祥瑞的氣象,青雲浮來,青龍降臨在廟壇之上,口中銜有玄甲之圖,也就是傳說中的《河圖》,周公用筆記錄下來之後,龜甲上的圖像就消失了。一隻麒麟來到庭苑遊覽,鳳凰飛到宮廷上,昂首鳴叫,周成王見此大喜,撫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那一年是謂「成康盛世」始年。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為周王朝的興盛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自此,天下百姓有了禮制的規範,天下大治,《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無貪腐,無盜賊,無災眚,百姓安居樂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開創了「成康盛世,天下無事」的盛世典範,這就是距此500年後,孔子所嚮往的大同社會的真實寫照,令孔子朝思暮想,神怡夢往。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殫精竭慮。到了晚年,他回到封地魯國。後來臨終前囑咐說:「我去世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周公去世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姬旦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裡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姬旦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業。因而大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被後人評價為:「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

周公之夢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500年後的孔子以「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隱喻自己年事已高,感嘆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不久便去世了。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聖人,據孔子說,他經常在夢中與周公交談,並向周公學習周禮,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夢,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

孔子對文王、周公的崇敬

孔子一生,崇敬文王、周公。他一心克己復禮,想恢覆文王、周公時代的禮制。從哪裡做起呢?孔子一生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也可以說,從飲食起居做起。

《呂氏春秋·孝行覽》說:「文王嗜昌蒲了。孔子聞而服之,縮瞮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昌蒲者,水草也,根可入藥。了,醃菜。昌蒲了,就是把昌蒲做成醃菜。據說周文王很喜歡吃這東西,成了一種嗜好。孔夫子聽說周文王有這個嗜好,也就吃它。味道如何呢?恐怕不怎麼樣。瞮,鼻樑;縮瞮,連鼻樑都縮起來,可見這東西不好吃。可是周文王很喜歡吃啊,自己怎麼能不喜歡吃呢?於是就硬吃。堅持了三年,習慣了。可見,孔子的名人崇拜情結,在吃飯這件事上,表現得非常有趣。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