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王用易经培育的两位圣人——武王和周公(组图)

作者:易龙  2015-05-04 07: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公元前1171年~前1116年),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仲子(次子),母亲太姒,王后邑姜(姜太公之女),其子周成王姬诵。周朝的开国帝王,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1132年,周文王去世,姬发40岁,他继承父位,沿用“受命”年。文王去世后十年,即公元前1122年,西周军队在武王的率领下,联合各路诸侯,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一举打败暴虐的商纣王,建立了大周王朝。在位六年崩,谥号“武王”。

武王降生

公元前1171年,商王帝乙二十一年,岐周发生了地震,据说这是大圣人要降世的征兆,过了不久,在西周的王宫里,一位伟大的人物降生了,他就是大周的开国帝王周武王姬发。姬发天资聪慧,宅心仁厚,身有异象,据说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寓能顺天应命,不违天道。

武王作《彖辞》

周文王在羑里城监狱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用伏羲八卦和神农创制六十四卦这几十个符号,或者说是文字,重新排列组合,用一种安全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寄托,用这种在当时看来极为普遍的占卜的卦辞和爻辞来告诉自己的儿子们该如何去做,如何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伐纣建周的战略思想。

父子之间心灵相通,存在着某种天生的默契,而且文王在被迫害之前,他的儿子伯邑考已经27岁,武王姬发26岁,周公姬旦22岁,他们天资聪慧,领悟力极强,悟性最好的要数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

武王姬发29岁那年,因父亲姬昌在狱中生了重病,姬发与四弟姬旦一同到羑里城监狱探望,并得到父亲亲笔绘制的八卦图和《周易》的前24卦,姬发与姬旦回来后与大哥伯夷考共同体悟父亲隐藏在其中的玄机。但因伯夷考作为西岐的代君主,政务繁忙,因而参悟父亲所写信笺的重任就落在了姬发和姬旦身上。二人仔细揣摩,共同分析其中的奥妙,终有所得,并分别以《彖辞》和《象辞》的方式对父亲所作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作了巧妙的注解,以玄译玄,妙不可言。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他一生严谨稳重,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武王在讨伐纣王的战役中,具有最高的指挥权和决策权,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演讲更具有号令天下的感染力。

正因为如此,在文王去世之后,武王才能准确的按照文王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把握最佳时机,联合各路诸侯,在牧野展开了一场旷世之战,七十五万奴隶阵前倒戈,周武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战而定天下,以最少的伤亡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最终胜利,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文王葬礼

文王去世后,周武王为文王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几乎所有诸侯都来参加了文王的葬礼,由此可见,西周已取得天下诸侯的信任和支持,《易经》里对此事做了记载。

《易经·萃卦》记载:“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意思是说:君王来到宗庙里,举行祭祀,说明他能尽孝心。(天下志士聚集之时)利于涌现大人物,聚集起来(为文王举行葬礼)伸张正义。用大的牲畜做祭品吉利,利于往前进发,一切顺利,(因为此时君子所为)顺应了天命。(君子)观察聚集的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万物的情理就可以看明白了。

武王即位

公元前1132年,文王去世,姬发继位,时年四十岁,他决心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拜姜太公吕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命其弟周公旦、召公为辅佐,整顿内政,扩充兵力,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联络同盟者,还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为伐纣做准备。

他谦恭的向尚父姜太公请教。武王问道:“有什么好的治国方法保存简便,做起来容易,并能长久而有效,让子孙能够万世效法呢?”姜太公回答道:“这种方法记载于《丹书》之中。大王您要是想倾听,就请大王先沐浴斋戒吧!”

三天后,周武王端庄的戴着王冠走下大堂,面朝南站立,恭恭敬敬的求授丹书。姜尚说:“先王传下的治国道理,不能面朝北对着大王。”于是武王面朝东站立,姜尚面向西站立,诵读《丹书》,他念道:

“勤政敬天战胜懈怠的人,事业就能昌盛;

怠忽职守战胜恭敬的人,事业就会衰亡。

为政公义战胜私欲的人,事业就能顺利;

为政私欲战胜公义的人,事业就会受挫。

这就是保存简便,做起来容易,并能长久而有效,让子孙万世效法的治国方法。”

周武王听后,把这几句话书写在卧具、桌椅、镜子、盒子、酒具甚至弓箭等兵器上,作为座右铭,以便时时用以自警自励。

武王成亲

武王为文王守孝三年毕,于公元前1129年,43岁,娶姜太公的小女儿邑姜为妃,立为王后,王后邑姜仰慕周室三母的贤德,尽心尽力的服侍武王,并于第二年生下周成王姬诵。作为武王军师的姜太公吕尚成了国丈和周成王的外祖父,更加全力以赴的辅助武王制定伐纣建周的宏图大业。

武王共有五个儿子:周成王姬诵、邘叔、唐叔虞、应侯、韩侯。

盟津观兵

公元前1124年,武王继位第九年,决定在盟津会师,观看各路诸侯国是否能齐心协力。武王乘船渡河,当船走到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乌鸦,还发出叫声。当时,八百个诸侯却都会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这个地方。诸侯都说:“现在可以讨伐纣了!”武王却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各自班师回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武王“东伐以观诸侯集否”,由此可见,武王会诸侯于盟津的目的在于试探自己的号令是否管用,而实际上是,伐纣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武王和姜太公认为,当时商朝统治区虽成土崩之势,但内部尚无瓦解之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周军断然班师回朝。

这次行动是周灭殷商前的一次政治、军事预演,也是对天下人心向背的一次实测。有此一举,又使得更多的诸侯听命于周。

武王伐纣

又过了一年多,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杀死了进忠言的王叔比干,囚禁了王叔箕子。太师微子疵、少师微仲强为了避祸,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向全体诸侯宣告说:“商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兵出潼关,联合与周同盟的庸、蜀、羌、髳、卢、彭、濮等方国诸侯,率领战车300辆,虎贲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东进伐纣。

公元前1122年春,夏历正月,武王之师渡过盟津,与伐纣的各诸侯国联军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只有200多公里,武王为了给长途跋涉的将士们鼓舞士气,举行了三次誓师,其文字被收录在《尚书》里,名为《太誓》,分为上中下三篇。

鼓舞士气气势恢宏的伐纣檄文

《尚书·太誓上》译文

周文王十三年春(周武王十年,文王去世后,武王沿用受命年),各路诸侯会集在盟津(今河南孟津)。

武王说:“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治事大臣、众将士们,请认真地倾听我的誓言。唯有天地是万物的父母,唯有人是万物之灵。真诚而聪明的人被上天选为君王,君王是民众的父母。现在商纣王不尊敬上天,致使上天降灾祸给下民。他嗜酒贪色,敢于施行暴虐的统治,用诛九族的严刑惩罚人,凭世袭的官制蛊惑人。只知道修建宫室、台榭、酒池、穿着奢侈华丽的衣服,为此来搜刮、残害万姓民众。他烧杀忠良,解剖孕妇。令皇天大怒,皇天命令我们的文王严肃执行上天的惩罚,可惜大功未成(文王去世)。从前我姬发和你们的君主到商都考察政情,发现纣王没有任何悔改之心,他仍然傲慢不恭,不祭祀天帝和神灵,遗弃他的祖先宗庙而不祭祀。牛羊黍稷等丰盛的祭品,也被凶恶的盗贼吃光了。而纣王却说:‘我拥有亿万的子民,这难道不是天命吗?’丝毫没有悔改之意。”

“上天护佑下民,为下民选定君王和老师,只有执行天帝的旨意,才能爱护民众和安定四方。如何区分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么敢违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行的高低,德行相同就衡量道义的大小。商纣王有臣子亿万,却有亿万条心,我姬发仅有臣子三千,却一心一意。商纣王已经恶贯满盈,上天命令我们去诛杀他;我们如果不顺从上天的安排,我们的罪恶就会跟纣王一样。”

“我姬发没日没夜的为此忧心。并在文王庙接受了伐纣的使命,我又祭告天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众位,执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爱万民,万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全力辅佐我吧,四海之内就要永远清明了。伐纣的时机已经到了,一定不要错失良机啊!”

《尚书·太誓中》译文

夏历正月二十八日,周武王驻兵在黄河之北,各路诸侯率领他们的军队来此会和完毕。武王于是巡视军队并发表誓词。

武王说:“啊!西方各位诸侯,请大家都听我说。我听说好人做善事,整日做还觉得不够;坏人行恶事,也是整日做还觉得不够。现在商纣王子受,亲自去做不合法度的事,抛弃年老的大臣,亲近有罪的人,过度嗜酒,荒淫暴虐。臣子们也受到他的影响,各结朋党,互为仇敌;挟持权柄,互相诛杀。无辜的人们只得呼天告冤,纣王室淫秽缺德的行为昭然若揭。”

“上天惠爱民众,君王自然应该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顺从天意,流毒于天下。上天于是佑助和指派成汤,降下废黜夏桀的天命。纣王子受的罪恶超过了夏桀,他杀害正直善良的大臣,虐待敢于进言的辅政大臣,并宣说自己拥有天命,还说敬天不值得实行,又说祭祀没有益处,暴虐没有害处。他的前车之鉴并不久远,就在(几百年前的)夏桀身上。上天赐予我解救民众的使命,我的梦也跟我的卜兆相一致,吉庆之兆重复出现,讨伐商国一定会取得胜利。纣王子受有亿万平民,却都离心离德;我只有治乱的大臣十人,却是同心同德。纣王虽有至亲的臣子,却比不上我大周的仁德之士啊。”

“上天看问题,是通过我们民众的眼睛,上天听声音,是通过我们民众的耳朵。老百姓有过错,都是我一人的过错,今天我一定会遵照上天的旨意和民意前往讨伐商纣。”

“我们的威武之师就要名扬天下了,我们要攻到商国的疆土上,抓到那些凶恶残暴之徒;我们的讨伐要进行到底,我们的伐纣大业比成汤的还要辉煌呀!”

“奋勇前行吧!将士们。如果不具备无所畏惧的勇气,就会被敌人所俘虏,而不是俘虏敌人。商朝的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向我们叩头求助,额头叩响得就像山崩一样呀!啊!你们要一心一德的建功立业,而只有克敌制胜,你们的功德才能被万民永世传颂啊。”

《尚书·太誓下》译文

第二天,周武王大规模巡视六军,明确的对众将士发表誓词。

武王说:“啊!我们西方的将士。上天有光明的法则,这种法则应当彰示天下。现在商纣王轻慢(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或仁义礼智信)五种常法伦理,荒淫怠慢无所敬畏,自己弃绝于上天,结怨于民众。他砍掉冬天清晨渡水者的小腿,剖开贤人的心,作威作福,滥杀无辜,毒害天下。他宠信奸邪之人,放逐罢黜太师、太保等大臣,他摒弃了法典和刑律,随意囚禁和奴役正义之士。他不举行祭天祭社的大礼,也不祭祀祖先的宗庙。专好鼓弄奇巧而无益的技艺、物品与淫术来取悦妇人。天帝厌恶纣王违背天道行事,故而断绝他的天命,降下使他灭亡的诛罚。你们要尽全力辅助我,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惩罚!”

“古人有言说:‘能够保护关爱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君王,而虐待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仇敌。’独夫民贼商纣王子受威虐万民,就是你们世代的仇敌。树立美德务求不断滋长,铲除邪恶务求连根拔起,所以我姬发率领你们众将士去歼灭你们的仇人。你们众将士要用果敢坚毅的精神来成就你们的君王!功劳多的将会得到重赏,不用命的将会受到严惩。”

“啊!我们文王的德行,就像日月照耀那样,光辉普照四方,其功绩显现在我们西岐,因此我们大周王朝的建立得到各方诸侯国的拥护。这次如果我们战胜了纣王,不是因为我们勇武,而是因为我们的文王没有过失;如果纣王战胜了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文王有过失,而是因为我姬发做得不好。”

经过武王的三次誓师,各诸侯国将士忘却了千里行军的疲惫,士气大振。

武王的至诚

武王的军队到达鲔(wěi)水(在今河南巩县)时,遇到了纣王的大臣胶鬲。

胶鬲问武王:“你率这么多军队要到哪里去?”

武王回答:“我不骗你,要到殷都。”

胶鬲又问:“你什么时候到殷?”

武王说:“甲子日到殷郊,你就这样报告纣王吧!”

胶鬲走后,天降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率领军队冒雨急行。军师姜子牙劝武王休息一下,因为士兵已有病倒的了。

武王说:“胶鬲已将我们甲子到殷郊的消息报告给纣王。纣王不会相信。如果我们甲子到不了殷郊,纣王会以欺君之罪杀掉胶鬲。而我们呢,也就失掉信用。所以,一定要在甲子这天赶到殷郊。”

武王率领军队继续前进,由现今荥(xíng)阳氾(fán)水这个地方渡黄河北上,甲子黎明前到达殷郊牧野。当年的黄河是从现今新乡、汲县向北流的。牧野东面是黄河,西面是太行山,北面一马平川距纣别都朝歌仅七十里。它可以说是殷都的南大门。牧野的殷民见武王带这么多军队到来很恐慌。

武王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是为安定你们的生活而来的,不是跟你们作对的”。殷民听罢,高兴得蹦起来,紧跟着纷纷跪在地上给武王叩头。

伐纣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

牧野之战

当武王进攻殷都的消息传到商王宫廷的时候,纣王才停止了歌舞,撤散了酒席,仓促研究对策。那时候,商的主力军几乎都调发到东南前线去征夷方,都城非常空虚。纣王别无办法,只好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南俘虏来的夷人武装起来,拼凑七十万人,开往牧野。到了牧野,纣王把由奴隶和战俘编成的队伍布置在前面,让他们与武王的军队先战,把商的“正规军”布置在后面督战。

公元前1122年春,夏历二月甲子日黎明,武王帅大军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誓词就是:

《尚书·牧誓》译文

武王说:“辛苦了,远道而来的西方将士们!”

“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髦、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

“古人说过:‘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的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祀而不闻不问,抛弃他的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并且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的虐待老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今天这场战斗,行进中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伍。努力吧,将士们!作战中刺杀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然后停下来整顿。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要威武雄壮,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战一场。不要迎击向我们投降的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努力吧,将士们!如果你们不努力,你们自身就会遭到杀戮!”

誓师完毕,武王派师尚父姜太公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亲自率领战车350辆、甲士26250人、虎贲武士3000的大部队冲进商纣的军队。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心思打仗,他们都痛恨纣王的暴虐,心里都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武王攻过来后,纣王的士兵纷纷掉转矛头,为武王之师做先锋,直入朝歌。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返回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诸侯跟随着武王进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着武王。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上天将赐福给你们!”商都人全都叩头拜谢,武王也向他们回拜行礼。武王进入城中,找到纣自焚的地方。武王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并亲自用黄色大斧砍下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以平民愤。次日,武王命令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坛和商纣的宫室。武王在社坛将灭纣的过程昭告上天。群臣都跟在身后。祭祀前,大臣毛叔郑捧着明月夜取的露水,卫康叔封铺好了席子,召公奭献上了彩帛,师尚父牵来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读祝文祝祷说:“商的末代子孙殷纣,完全败坏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进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恶昭彰,被天皇天帝知道了。”武王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说:“承受上天之命,革除商朝腐败政权,接受上天圣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退出。武王择日登基,成为大周王朝的首位君王。自此,周朝正式确立。

武王修德于天下

灭商后,在如何处置殷人的问题上,武王征求大臣的意见。姜太公表示,这些人应该统统杀掉,不留后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觉得有罪的人,不分轻重一律杀掉也不行。于是,武王又找来姬旦。姬旦的意见是: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姬旦这种给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获取民心的政策,武王深为赞许,并进而采纳。这也赢得了殷人的拥护。

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原商都朝歌以北地区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掌管;武王把原来商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分成三个区:命三弟管叔鲜治鄘(今河南汲县北),五弟蔡叔度治卫,八弟霍叔处治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令他三人监督管理商民,史称“三监”。

武王又把姜太公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市),国号为齐,把四弟周公旦封在曲阜(今山东济宁市),国号为鲁。

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二十个,同姓之国四十个。封邦建国的目地,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治理国家。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就表彰并赐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赐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赐封帝尧的后代于蓟,赐封帝舜的后代于陈,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

武王下令将被纣王关押的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武王亲自去拜访箕子,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

《尚书·洪范》译文

文王十三年(周武王十年,公元前1122年),武王去拜访箕子。武王说:“啊!箕子,上天庇护安定下民,使他们和睦的居住在一起,可我却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些治国的常法伦理,您知道吗?”

箕子回答说:“从前,鲧堵塞洪水,打乱了五行的次序,天帝大怒,不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律法,常法伦理从此败坏,鲧因此被处死。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采用输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上天于是就把九种法则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从此,常法伦理有了次序。这九种法则:

第一是掌握五行的规律;

第二是慎重地做好五件事;

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

第四是运用五种记时方法;

第五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则(比如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以法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以权谋治天下等等);

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

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

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吉凶的征兆;

第九是用五种福德劝勉臣民,用六种不幸来威慑罪恶。”

“一、掌握五行的规律: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二、慎重地做好五件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容貌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好治理,观察明白就能昭晰,听闻广远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

“三、努力办好八种政务:一是百姓的饮食,二是天下财物的分配,三是祭祀天地、鬼神,四是掌管水利、营建,五是掌管土地事务和民众教育,六是治理刑狱、纠察,七是管理宗族礼法,八是管理军队。“四、运用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历法。

“五、皇极,就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则。运用五种福德,广泛地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尊重您治世的法则。并用您的赏赐去维护治世的法则:凡是臣子百姓不得结交邪淫的朋党,人们无不相互比较德行的优劣,并遵行君王的治世法则。凡是臣下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并提升他们。行为不合法则,但没有陷入罪恶的人,你就包容教导他们;假若他们和悦温顺地说:“我喜欢遵行美德。”您就赐给他们福德,于是,臣民就会纷纷遵照君王的法则行事。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也不畏惧高明显贵之人,臣下只要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奉献出他的善行,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长,既然享受君王的俸禄,您若不能使他们对国家和百姓有好处,于是臣民就要责怪您了。对于那些不好积德行善的人,您即使赐给他们好处,其结果却使您承受罪责。(举贤任能、财物分配)不要有偏私,不要有贵贱,要遵守君王的道义;不要只顾及个人的喜好,要遵守王道;不要有做恶的言行,要恪守君王的正路。不要有偏见,不要结党营私,君王之道,坦坦荡荡;不要结党求私,不要言行偏颇,君王之道,平平坦坦;不要违反中正之道,不要偏听偏信,君王之道,正直无偏。汇聚那些守法之臣,去归附那些执法之君。君王,对于君王的治世法则要广泛宣讲,要宣扬教化,在天帝面前向人们训导。凡是平民,对于君王的治世法则,都要遵守执行,以此来接近和感受天子的光辉普照。所以说:天子首先要作天下人的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天下人的君王。

“六、君王要用三种德行治理天下:一是正直,二是刚正,三是柔顺。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刚强而不可亲近就是刚正;和蔼可亲就是柔顺。人们应当把刚强的性格潜藏起来,让人看上去高大明朗而柔顺可亲。只有中正平和的君王才能给百姓带来福份,只有刚正不阿的君王才能展现天子的威严,只有和蔼可亲的君王才能让百姓亲近起来如同品尝美食一般。臣子们若不能给百姓带来福份,展现国家的威严,并让百姓享受到美食,而自己却独自享受着皇天的福份、尊宠和美食,其行为必然有害于家人,危害于国家。人们用这三种德行来衡量君王和大臣的功过得失就不会有偏颇了,民众用这三种德行来评判德行的优劣就不会有太大差错了。

“七、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给他们卜筮的方法。用卜筮预兆分别叫做雨(兆之体气如雨)、霁(如雨止而云气在上)、蒙(气郁郁冥冥)、驿(色泽而光明)、克(如祲气之色相犯)、贞(内卦)、悔(外卦),共有七种。龟卜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惑,你自己要先用心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健康而强壮,子孙就会昌盛,很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八、细致研究各种吉凶的征兆:一是下雨,一是晴天,一是暖和,一是严寒,一是季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并各自按照季节和时令发生,(四时有序,风调雨顺,)百草(农作物)就会生长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会产生灾难;一种天气过少,也会产生灾难。

君王行为美好的征兆:

一是威仪恭敬,就像久旱逢雨,令人起敬;

一是诚昭天下,就像晴空万里,诚昭日月;

一是清正廉洁,就像旭日东升,普照大地;

一是深思熟虑,就像寒冬来临,冷静沉寂;

一是通情达理,就像沐浴春风,身心舒畅。

君王行为败坏的征兆:

一是狂妄自大,就像狂风暴雨,连绵不绝;

一是言而无信,就像天下大旱,经年不雨;

一是贪图享乐,就像长夏无期,冬无寒意;

一是急躁暴虐,就像严冬漫漫,冷酷无情;

一是昏庸蒙昧,就像狂风大作,风沙弥漫。

君王考察思虑的是每年的时令和安排;卿士考察思虑的是每月的时令和安排;众官员考察思虑的是每日的时令和的安排。年、月、日、时一切正常,百谷因此而成熟,政治因此而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而得到显扬,国家因此而太平安宁。日、月、年、时颠倒错乱,百谷因此而不能成熟,政治因此而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而不被重用,国家因此而不得安宁。百姓好比天上的群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使得天下有了冬夏之分。月亮顺从星星(喻君臣顺从民意),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九、用五种福德劝勉臣民,用六种极刑惩戒罪恶。人生五种幸福的事: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施行美德,五是寿终正寝。

人生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死得太早(未到换牙就死了叫凶,未到成年就死了叫短,未到结婚就死了叫折),二是疾病缠身,三是整日忧愁,四是穷困潦倒,五是内心邪恶,六是弱小怯懦。”

武王听了箕子的话,觉的豁然开朗,于是决定把箕子封在古朝鲜,并且不把他当作臣子看待,古朝鲜地区,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与今朝鲜半岛的北部。箕子在这个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传国900多年。

武王命令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jù)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商朝的宝玉;命令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这之后,武王才撤兵回国。路上武王巡视了各诸侯国,并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武王回到周都镐京,夜不能寐。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武王说:“上天不享用商朝的祭品,从我姬发没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郊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上天不保佑商朝,才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的商朝,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说不上政绩显著,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商朝维持至今。我还不能使上天赐给周朝的国运永葆不变,哪里顾得上睡觉呢?”

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朝的国运不变,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恶人,惩罚他们,像对待商纣王那样。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确保国家的安定,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圆满,光照四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觉得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后来,武王命人在洛邑进行了测量,准备在此修建周都。武王还命令全国修养生息,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用虎皮包裹起来,把战车和铠甲藏在府库之中,让士兵解甲归田,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并命官员从新统计人口,丈量耕地,一夫授予田地百亩,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重整家园。

武王生病

《尚书·金縢》部分译文

周灭商后的第二年,武王生了重病,身体不安。太公、召公说:“我们为王恭敬地卜问吉凶吧!”周公说:“不可以向我们先王祷告吗?”周公就把自身作为祭品,清除一块土地,在上面筑起三座祭坛。又在三坛的南方筑起一座台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台上,放着玉,拿着圭,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

史官就写了策书,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姬发,遇到险恶的病。假若你们三位先王这时在天上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代替他的身子吧!我柔顺巧能,多才多艺,能奉事鬼神。你们的长孙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奉事鬼神。而且他在天帝那里接受了任命,护佑四方百姓,因此能够使你们的子孙得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也无不敬畏他。呜呼!不丧失天帝降给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的指示,你们允许我,我就拿着璧和圭向你们请命,等待你们的命令;你们不允许我,我就收藏璧和圭,不敢再请了。”

于是用三只龟占卜,(从纹理上看)都显示吉兆。打开藏书盒子的锁钥再次查看卜书,再次证明龟壳纹理所显示的都是吉卦。周公说:“根据兆形,王会没有危险。我从新向三位先王祷告,只图国运长远;现在期待的,是先王能够俯念我的诚心。”周公回去,把册书放进金属束着的匣子中。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去世

又过了五年,周武王为天下大事辛劳过度,还是病故了,终年56岁。武王临终前,考虑到儿子姬诵年仅12岁,大周初建,难继大业,而自己的四弟周公旦德行仁厚,文韬武略,在征讨商朝时已经显示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并立下赫赫之功,所以他决定把王位让给周公旦,兄终弟及在夏朝和商朝多有先例,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对于兄长的信任,周公旦很是感动,但是周公想到夏商两朝曾经因王位传给兄弟而导致王位之争,发生多次战乱,周公不忍后人再因王位之争而大动干戈、殃及百姓,希望大周王朝从此明确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的礼制,而减少王位之争,减少国家动荡,为民谋福,因而坚决不接受武王的提议,并下决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继承王位,并以叔父的身份对周成王姬诵悉心教导,将他培养成优秀的帝王,光大先王的祖业,开创盛世的王朝。

公元前1116年,武王去世,年仅12岁的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文王用易经培育的两位圣人——武王和周公

周公姬旦

周公(公元前1167年~前1095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亲弟弟,曾辅佐周武王东征伐纣,辅佐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乱”,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终年73岁。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著有《周易·象辞》、《周礼》、《周公解梦》等著作。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儒家学派将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将周公治下的西周初期的仁政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姬旦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而且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姬昌在世的时候,姬旦和他的哥哥姬发(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

周武王继位后,姬旦成为武王的助手。这时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筹划灭商大计,完成父亲姬昌未完成的大业。

公元前1124年,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联合各国诸侯在盟津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会盟后的第二年,武王在姬旦等人的辅佐下,统率军队渡过盟津,并在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牧誓》为周公所作。

周公摄政

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七年就病逝了,武王之子姬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当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面对国家初立、政局不稳的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各种政务的贤能之士来应对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姬旦身上,在众人的支持下,他临时代替年幼的成王处理各类繁杂的政务。

周公劝勉成王

周成王继位后,周公担心成王年少,贪图安逸,便写了一篇《无逸》,劝勉成王:要懂得勤劳辛苦的好处,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要学习商代几个贤王和周文王的榜样,爱护百姓,励精图治。反之,不关心百姓疾苦,一味骄奢淫逸,就不会得到好下场。他举例说:当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严肃谨慎,行动瞻前顾后,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纵情享乐,荒废政事。祖甲长期当下民,懂得民间疾苦,因此继位后,能爱护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鳏寡。此后继位的国王,生下来就只会享受,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不晓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视小民的劳动,所以国力渐渐萎靡。他谆谆告诫成王,教导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国君,要像他的祖父文王和父亲武王那样礼贤下土,治理好国家。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能为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招到更多的贤臣助兴周室,惟恐失去天下贤士,周公在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在吃饭时,也曾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替他去死吧。”周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成王果然病好了,也正是因为周公如此全身心的为了周朝的事业殚精竭虑,才使得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天下安定,万众一心,正可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东征

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禄父(纣王之子)的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和霍叔处(文王八子),对姬旦摄政很不满意,妒忌心大起。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排行老三,姬旦排行老四,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姬旦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排行老五,但他支持管叔。于是他们散布谣言,说姬旦“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

武王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115年,管叔、蔡叔和霍叔竟鼓动封于豳(bīn)的旧商朝的领主武庚禄父一同起来反对姬旦,企图夺权。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良好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的周王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不平息叛乱,周朝先世经营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于一旦。此时的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姬旦临危不乱,他首先说服姜太公和召公,共同平叛。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初定,民心不稳,如若再生祸端,恐怕生灵涂炭,有违上天的意志啊。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上百年,而今天下才得以安定。武王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正是为了天下苍生和三王的基业才如此做的啊。”

在赢得众人的支持后,周公于第二年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的叛乱。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们表示:“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上天要来帮助我们,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我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大周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臣子们听了,众志成城,随同姬旦一起东征。姬旦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

周公东征,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这次战争持续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降为庶人。蔡叔的儿子胡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蔡叔死了之后,周公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讨伐平定管、蔡之后,周公继续向东进发,平定了参与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周公东征的胜利,也将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带。

周公重新分封诸侯

如何治理刚刚平定的领地,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王朝的后裔,必须分封给周王室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九弟康叔册封到商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为卫侯。并分给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还有八师兵力,用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为了使康叔封更好的治理领地,周公先后给康叔封发布《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这是周公对被征服地区的施政纲领。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经过战乱后安定下来,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康叔封受封上任时,周公特别嘱咐他说:“小人是难治理的,你要尽心竭力去作,不要贪图安逸玩乐,那样才能把殷民治好。人说:‘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于使不驯服的人驯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职责就是把周朝的事业发扬光大,安定殷民成为顺从的百姓。”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诉康叔封,要实行坚决镇压。他说:“若当政者不对罪犯行惩戒,神给人定的法则便会紊乱和废弃。我们当依照文王时制定的刑罚,去惩处不可宽大赦免的人。但执行刑罚要慎重。人有小罪,若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明知故犯、坚持不改,其罪虽小,不可不杀。人有大罪,如果出于一时过失,不坚持错误,不顽固到底,能自首悔罪,无所隐瞒,其罪虽大,也可不杀。”

周公又将长子伯禽,封到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地区,建立了鲁国。分给伯禽殷民六族作为领民,都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手工业氏族。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城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这次姜太公平定叛乱有功,封地非常大,“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建立了齐国。

周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受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从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晋国;纣王的哥哥微子反对纣王,也反对武庚叛乱,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国。姬旦还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记载:姬旦“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安插在全国各个重要地方,这样,周王室就处在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诸侯国又在国内把一部分土地分赐给大夫,称为采邑。

周公作《周易·象辞》

周公姬旦作为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在与哥哥姬发共同探望了在狱中生病的父亲姬昌后,带回了父亲亲笔写的《周易》前24卦,与兄长伯夷考和姬发共同研讨,揣测父亲写此书的真实用意。由于伯夷考作为长子需要专心处理政务,此事就主要有姬发和姬旦共同研讨,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揣摩,二人终有所获,但又不能将其中蕴藏的玄机示人,以免给父亲带来危险,因此二人就模仿父亲的写作手法,以玄译玄,谁也不把其中的玄机揭开,但却彼此心里都明白了父亲的真实用意和良苦用心。毕竟要推翻一个已经建立了600年的大商王朝,的确是一件天大的难事,中间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杀身之祸,因此二人彼此心照不宣的用《彖辞》和《象辞》为父亲的卦辞、爻辞作了精妙的注解。高手之间心与心的交谈,在世人眼中,却成了千古之谜,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周易》做了无数的注解,无数的猜测,无数的领悟,也终究难以体会其中的玄妙的重要原因。

而正是因为周公作了《象辞》,对每一句卦辞和爻辞都做了精准的注解,从而对父亲文王的宏图大略了然于胸,才能在以后的军事、政治生涯中辅佐武王一举歼灭殷商,建立大周王朝,平定管蔡之乱、制礼作乐,辅佐成王开启了“成康盛世”的新局面,成为后代帝王和辅臣效仿的典范。

周公建立国家机制

周公还设立了完备的国家机构。

中央有太师、太保,辅助周王治理天下;

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别管理地方民事,选任政府官吏,负责司法审判等;

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别负担诸行政事务和宗教祭祀活动;

还有司徒(管农田耕作)、司空(管官职事)、司马(管军事军赋)、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宫廷侍卫)、膳夫(管出纳三命)、趣马(管天子马匹)等等。

这些统称“内服职官”,都是专管朝廷事务的。

此外,还有许多“外服职官”,如侯、甸、男,是处理诸侯国事务的。在诸侯国内和卿、大夫的采邑里,也设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同姓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从属的政治关系以外,还和周天子保持着严格的宗法关系。确立了嫡长子王位继承制。

周朝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异姓之间结婚不受限制,这样,周天子和异姓诸侯之间,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缘联系。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伯,称异姓诸侯为甥舅。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在周公之前就有,但是到周公执政和辅佐成王期间,这些制度更加完备了。周公通过这些制度,凭借庞大的国家机构和军队,把对付殷人的政策贯彻下去。实行这套办法是卓有成效的,经过10年努力,周成王执政期间,政令可以下达到各封国的各国官吏,周朝的统治终于巩固了。

周公修建新都洛邑

周朝的都城原先在丰、镐(在今西安附近),远离中原,偏于西部。周公东征班师以后,决定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市西),以便有效地治理天下。周公摄政的第5年,正式营建洛邑。这年5月,姬旦来到洛邑,全面观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建成。内城方1720丈,外城方7O里。城内宫殿气势宏伟,新都叫新邑,又称洛邑。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略。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兄弟和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分配,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开创大同社会

周公制礼凤凰来仪

在新都洛邑营建之时,为了能使天下持久太平,周公姬旦还用六年的时间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所谓礼,指的是社会共同遵守的典章制度、行为法则。礼制非常详尽,几乎包括了人们衣食住行丧葬婚嫁等一切礼仪规范。概括起来有五类:

一为吉礼,用于祭祀神明。

二是凶礼,用于丧葬凶荒。

三为宾礼,用于朝聘接待;

四为军礼,用于兴师动众;

五为嘉礼,用于饮宴婚冠。

所谓乐,就是音乐。按照官员的等级,什么场合奏什么音乐,有比较明确的区分。

公元前1098年,当东都洛邑建成时,周公的礼乐也制成。周成王迁都洛邑后,姬旦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新都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项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据说当时天下出现了一片祥瑞的气象,青云浮来,青龙降临在庙坛之上,口中衔有玄甲之图,也就是传说中的《河图》,周公用笔记录下来之后,龟甲上的图像就消失了。一只麒麟来到庭苑游览,凤凰飞到宫廷上,昂首鸣叫,周成王见此大喜,抚琴而歌曰:“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那一年是谓“成康盛世”始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为周王朝的兴盛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自此,天下百姓有了礼制的规范,天下大治,《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无贪腐,无盗贼,无灾眚,百姓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开创了“成康盛世,天下无事”的盛世典范,这就是距此500年后,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的真实写照,令孔子朝思暮想,神怡梦往。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殚精竭虑。到了晚年,他回到封地鲁国。后来临终前嘱咐说:“我去世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周公去世后,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姬旦葬在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那里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姬旦的功劳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业。因而大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被后人评价为:“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

周公之梦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500年后的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自己年事已高,感叹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不久便去世了。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圣人,据孔子说,他经常在梦中与周公交谈,并向周公学习周礼,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孔子对文王、周公的崇敬

孔子一生,崇敬文王、周公。他一心克己复礼,想恢复文王、周公时代的礼制。从哪里做起呢?孔子一生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也可以说,从饮食起居做起。

《吕氏春秋·孝行览》说:“文王嗜昌蒲了。孔子闻而服之,缩瞮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昌蒲者,水草也,根可入药。了,腌菜。昌蒲了,就是把昌蒲做成腌菜。据说周文王很喜欢吃这东西,成了一种嗜好。孔夫子听说周文王有这个嗜好,也就吃它。味道如何呢?恐怕不怎么样。瞮,鼻梁;缩瞮,连鼻梁都缩起来,可见这东西不好吃。可是周文王很喜欢吃啊,自己怎么能不喜欢吃呢?于是就硬吃。坚持了三年,习惯了。可见,孔子的名人崇拜情结,在吃饭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有趣。


来源:看中国专栏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