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通脹更危險的事情正在中國發生著……

【看中國2014年09月18日訊】中國經濟需求端已經明顯出現疲弱之勢,中國經濟實際已經發生通縮。問題是,難道只有等中國經濟崩潰,人民幣才有貶值的可能?否則就要沒完沒了地升值,直至中國經濟崩潰?這不是一個「死循環」嗎?日本、東南亞的經濟、金融危機不都是其本幣被嚴重高估的後果嗎?難道中國也要步其後塵?這一問題值得理論界研究。

這件危險的事就是中國經濟領域正在發生的通貨緊縮,中國在通縮邊緣著實有些「客氣」了,而實際上已經發生了通縮。

從8月份當月的數據看,儘管CPI環比上漲0.2%,但那是食品價格上漲0.7%所致,而非食品價格則是下跌0.1%。從PPI的角度看,在經歷了連續4個月的跌幅收窄之後,8月份再次出現擴大,而且環比擴大0.3個百分點,這不是一個小幅度。

一位國內一線券商研究機構的宏觀分析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前透露了8月份的M2數據,該機構原本預計8月份的M2增速應該在13.5%左右,但實際上,「8月份M2增速只有12.8%,遠低於我們的預期,這個數據是否還會進行調整?」從12.8%這個增長絕對數看,並未超出合理範圍,但關鍵是趨勢很不好。我們注意到,8月央行並未刻意收緊貨幣供給,但貨幣供應量卻在「自動下降」,這才是重要的問題。

可以負責任的說:以上數據說明,中國經濟需求端已經明顯出現疲弱之勢。

有人認為:房地產投資趨勢性向下,新經濟規模尚未大規模形成,政策回歸「新常態」後,基建投資和財政支出放緩導致實體有效需求下降。經濟下行導致符合風控要求的企業數量減少,房地產開發貸審慎和同業創新活動放緩導致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二者共同導致貨幣創造內生性減弱。

這種說法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說「對」,是因為這些的確是不容否認的經濟現象;說「不對」,是因為他們沒有說出這些經濟現象的背後,實際是貨幣「機制性收縮」導致經濟惡性循環的必然結果。

如果依然還是不理解、不承認中國貨幣政策已經落入「機制性收縮」的陷阱,這一「機制性收縮」必然導致經濟下行壓力沒完沒了,直至中國經濟在惡性循環中崩潰而犯下歷史性的錯誤。那會讓一切改革成果付之東流,股市的作用無以發揮,老百姓的財富被大量消耗,國內政治和社會動盪的壓力會不斷加大。

所以,從思想上就不能認同所謂「三期疊加」——經濟增速的換擋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更不能把「三期疊加」的後果確認為「新常態」。

這是嚴重的誤導,是引導政策只關注改革,而放棄需求引導,任由經濟惡性循環繼續新自由主義「宿命論」。在技術上,核心是要破解「貨幣政策的機制性收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正確認識人民幣匯率問題。「讓市場供求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理論上說,匯率至少存在四大決定因素:各國經濟基本面的比較,利率平價,購買力平價,然後才是市場供求。

既然如此,怎麼能夠無視其他,尤其是無視經濟基本面對匯率的決定作用,而一味強調市場供求決定?必須要看到,前不久人民幣的一輪貶值,說是央行有意為之,其實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房地產泡沫崩潰產生懷疑,而央行不得不放寬貨幣的結果。

問題是,難道只有等中國經濟崩潰,人民幣才有貶值的可能?否則就要沒完沒了地升值,直至中國經濟崩潰?這不是一個「死循環」嗎?日本、東南亞的經濟、金融危機不都是其本幣被嚴重高估的後果嗎?中國,難道也要步其後塵……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鈕文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