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裝武打電影中人們除了在欣賞武俠的高超武功之外,也由於古代時下背景的影響從劇情裡面使人更崇尚武俠的俠義精神。在古代重視道德的風氣下,習武人在艱苦的練武過程中不僅培養出一個守德的意志,同時在以後走動武林中,使用武術的本身自然成為了捍衛道義的美德。否則武術就會變異成滿足暴力慾望的手段,意志陷於迷茫,不明事理誤入歧途。「有勇無義,其終必潰;好逞而不好思,其終必危」。如果把勇和逞比作武力就突顯出習武人思義的重要,因為這個思義反映出習武人本身的心性修為,其對道義的理解和標準表現出了克己的行為。如果沒有這種克己的行為,沒有道義的高標準要求,在往後行走江湖中可能就成了各方的危害;若果一個堂堂的習武人成了不是行俠仗義的英雄而淪為人人唾棄的流氓,苦練一身功夫到頭來只為傷人,則此為差矣!
古人誠而善,尤其古代的習武人對於俠的道德思想更為明確,例如從習武人的真性情來看,「一諾千金」、「其行必果」、「其言必信」、「言出必行」等,在真的方面表現出不求報償其諾必為的秉性上。從習武人的善舉來看,則明顯表現出對義的實踐,「義無存不成俠,俠無義難足立」。武俠者維護公道也,道義是俠的行為準則。
傳統武德中俠義精神的實踐要求習武人不僅要立足於為他的立場上並且能時時保持己身公義的秉性。在立足於為他的立場上,例如伸張正義,為民除害,犧牲奉獻、明公正氣等,這對一個重武德的武林義士來講這些都是任重道遠在所不辭的任務。換句話說,能把這些道義自認使命並擔得起的義士,便能看出這個人武德尺度的功柱有多高了。作為一個充滿俠氣的習武人,這種俠義精神不會只是用空想來滿足自己的英雄夢,此人必然有明確為他奉獻的思想和公義的秉性實踐於社會中的各個角落,為國家為人民利行於世間。
習武人崇尚俠義精神固然為正道,但是也引伸出對俠義精神的操守有一定的水準要求,也就是對此人的秉性要求如上述所言:「不求報償其諾必為」的「真」、以及「能保持己身公義」的「善」,對其兩者的武德理解和標準的高低便能造就在社會上多大程度的利他成果。因此這兩項是武俠者必備的重要品格,這兩者的結合也形成了中華傳統武術中特有的武術精神,是人稱英雄的武俠形象。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