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貧富差距世界第一:錢在誰手裡?

作者:顏昌海  2014-05-06 17: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5月06日訊】美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有分析指出,權貴集團把社會財富都壟斷在手中,導致百姓與他們的貧富差別驚人。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中國的基尼指數過去三十年裡幾乎翻了一倍,在2010年達到0.55。這與早前西南財經大學計算的,2010年中國家庭基尼係數為0.61的數據比較接近,而高於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0.481。

事實上,作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即使按照被認為嚴重縮水的中國官方的數據,中國的基尼指數也連續11年高過0.4的國際警戒線。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中國的分配制度在擴大貧富差距。

特權壟斷使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的權貴手中。其中原因很多,但是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中國沒有法治的保障,當官的幾乎是無官不貪,很快就成了富翁了,紅二代大量的參與國營的壟斷企業,利潤就非常的高。還有房地產,現在中國的富豪有一半以上是從事房地產的,而官員和他們的親屬搞房地產發財的事情是很多的,就是利用壟斷、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來換取財富。這樣中國的財富就向少數人集中,造成巨大的貧富差別。

據報導,中國0.4%的富人掌握了中國70%的財富。中國社科院等部門2006年的《全國地方黨政部門、國家機關公職人員薪酬和家庭財產調查報告》,在中國資產超過一億美元的大富豪中,中國官員家屬就有9700多人,佔富豪總數的86%。而各級官員的年收入,已經是當地城市人均收入的8到25倍,是當地農民年均收入的25到85倍。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博士說:一般認為超過0.4,這個社會就陷入極度的不穩,中國財富分化已經非常非常嚴峻了。實際上中國問題不光是貧富差距的問題,還有通貨膨脹的問題,房價、物價泡沫的問題,社會不公的問題,對人權、民權打壓,還有環境的污染,所有這些全部都指向問題終極的根源:特權與專製造成了基尼指數的增加,而基尼指數增加會加劇中國社會的矛盾。謝田教授指出,雖然美國有很多巨富,但大部分中產階級、中下層人士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並不大。而日本等許多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並沒有相應的擴大。

中國老百姓也在網上議論紛紛,有人調侃說,「終於有一個指標超過美國了!」「既然貧富差距超過美國,那這社會主義旗幟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貧富收入差距增幅超過美國,貧富差距已躍居世界第一。衡量收入差距的常規標準基尼係數如果大於等於0.5就意味著貧富差距懸殊,0.4為警戒線。自2000年大陸基尼係數觸及0.41後,中國政府停止公布該項數據。而2012年12月,中國財經學府的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基尼係數為0.61,遠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0.481。

為此,2013年《亞太區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創造」百萬富翁的速度比其他任何一個新興經濟體都要快,貧富差距是社會的頭號挑戰。

密歇根大學的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係數約為0.55,美國的為0.45。198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係數僅為0.30。調查人員指出,基尼係數大於等於0.5就意味著貧富差距懸殊,0.4為警戒線。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樊綱指出,任何收入水平都存在「掉入陷阱」的可能,關鍵在於工資福利上漲的速度能否和生產力提高速度相匹配。樊綱表示,中國大陸剛剛告別的低收入階段,現實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是,目前的收入差距更大。「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由世界銀行所提出,在世銀的報告中,提到很多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了中等,或者進入中等水平以後就出現了經濟停滯,將這一現象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據胡潤介紹,中國大陸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今年達到263人,比去年增加64人。這些富豪中,有21%是靠製造業發家致富,另外20%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這些富豪的家產計算依據主要依賴於上市公司披露等公開數據,在中國誠信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現金交易過大的今天,胡潤直陳「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就體制內而言,即使政府正在著力完善個人財產申報制度,但究竟有多數潛伏在壟斷央企和官場的超級富豪,估計會隨著反腐的深入,會逐步拉開其神秘面紗。不少貪官家裡有金船、坐擁幾十套甚至上百套房產的奇聞已不時見諸媒體。

更重要的是,當下民生成為衡量各級政府政績的核心指標,而收入分配又是重中之重,加上數字出官的傳統政績官沉痾難除,在權力運行不公開,統計工作不獨立的背景下,難保這些數據不像過去的GDP那樣被一些地區肆意注水。一個佐證是,每年地方的GDP總量都要超過國家統計局數據好幾萬億。

即使如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年增長7.7%,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增速跑輸GDP。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3%——這得益於中央採取了一系列對農村的惠民政策顯現作用,城鄉差距有所縮小,但仍逾3倍。

但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全貌卻無法呈現。當務之急不是宣布迷雲籠罩的官方數據,而是真正摸清高收入人群的真實狀況,讓廣大隱形富豪早日現出真身,而這又有賴於改革的深化、反腐的持續,最終推動高收入人群收入的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畢竟,透明的窮人和渾濁的富豪構成了當代中國一景。

如果中國個人財富狀況能實現公開透明,解決貧富差距可以借鑒日本經驗。日本是全球基尼係數最低的國家之一,一般在0.25左右,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通過實行高額累進稅制「劫富濟貧」,高收入群體的最高所得稅稅率達到75%,一般低收入群體只有15%。同時,通過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回歸市場,為全社會創造一個公平創富的可能,政府在這個基礎上完善社會保障,為競爭中失利的窮人托底,如此,方為當代中國理性的公平正義觀。

貧富差距擴大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無法逾越的一道鴻溝。一般情況下貧富問題並不可怕,只有當貧富差距懸殊巨大,特別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來自體制或政策不公,或者是腐敗大行其道時,貧富問題才會變得複雜並且伴隨著危險。正如鄧小平生前所說:「如果是我們的政策導致了兩極分化,我們的改革就算失敗了」。

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困擾著中國。造成今日中國貧富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在於長期的收入分配不公。其結果是,一方面,分配不公催生了一個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具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快速斂財的捷徑。另一方面,分配不公造成的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即經濟問題轉化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中國群體性事件頻頻爆發,社會矛盾與風險日益突出,其主要根源就是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造成的複雜局面越來越難以控制。而且,所形成的「新三座大山」令收入低下的社會底層民眾感到極大的生存壓力,積聚的民怨越來越威脅著社會的穩定。

英國諾丁漢大學終身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撰文說:「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鄧小平生前提出的「小康」社會或者共同富裕,相反,中國社會群體和地區間的收入差異已是領先於世界,中國面臨一個荒唐局面就是經濟增長越快,收入差距就越大!」

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鏈撰文指出:「中國貧富差別太大,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首要原因是腐敗和壟斷。當政府的行政力量越強大,尋租的機會就越多,權貴們就越霸道。這種怪圈跟中國過去歷史上出現過的怪圈一樣,實際上是走不出來的。」

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尊嚴,不是來自於GDP總量與政府所擁有的龐大財力,而來自於民眾與政府之間基於互信的良好政治關係。無論是近現代西方還是中國古代,對人民與統治者的關係都有很好的闡釋。美國總統林肯那句「民治、民有、民享」道出了美國政治的精粹。中國的孟子曾將人民列為統治者的「三寶」之一(其餘兩寶是土地、政事)。那句源自戰國的「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經過唐太宗李世民引用後更是流傳千古。

中國今天面臨的貧富差距,從本質上看,折射了中國畸形的社會形態,無論是城鄉之間還是官民之間,都存在著非常普遍的收入分配不均現象,收入分配不均也直接導致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衝突。人們的不滿既包括黨政事業機關工作人員與國有壟斷企業之間存在的收入差距,也涉及到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私企、外企員工的收入差距,更包括每天支出在1美元以下的貧困階層以及遍佈城鄉的失業者與未充分就業者之間的收入差距。

中國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貧富問題曾經導致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內戰,中國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統退位,史家公認的「五大盛世」加起來不過300年,而見諸史料記載的戰爭就有3800餘次,死傷最慘烈時幾乎滅國。

歷史的教訓再三提醒我們,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完全取決於執政者制定的政策是否公平,如果中國的繁榮和發展只是為了維護利益集團的掠奪斂財格局,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繁榮和發展的成果,中國將會又一次陷入巨大的社會動盪或災難之中,這絕非危言聳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