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文化深厚。有言一國的文化與一國的民族生活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相信飲食這一環可謂最具代表性,當中甚至比西方飲食文化更為優越及含意深遠。然而當中亦有一些未能涵蓋的不足之處。
人們談到中西飲食文化的差別時,常說中國是「筷子文化」,西方是「刀叉文化」,其實中國的飲食文化強烈表現了一團結和諧的人民精神。從烹調方法而言,其講求「五味調和」,食裁要能和諧配合,亦要有調理身體,協調身心的作用。這正好表現了中華民族社會和諧,重團結的特性。比起習慣吃自助餐的西方國家,習慣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的中華民族強烈地宣揚出團結──「家」的訊息。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是那些強調個人主意,各吃各的西方飲食文化所不及的。
然而,一些不足之處是不能忽略的。
在對於飲食的營養認識上,中方明顯遜於西方國家,其原因為西方飲食比中國更科學和理性。中國飲食傾向於藝術、感性的表現,因此其發展以味道的研究為中心。相反西方人更重視營養的搭配。早在十九世紀初,他們對營養學已十分重視,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因此當食品工業發達之時,那些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的罐頭、快餐等就相繼出現。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
同時,中國的飲食文化亦危害了地球生物鏈的多樣化和生態平衡。曾有人戲言:只要是背部朝天的,中國人都會吃。滿清的滿漢全席正好體現了該話,佛跳牆、像拔蚌、穿山甲等,無不儘是奇珍異獸,極盡刁鑽,並為人所樂道。因此中國人便有吃「野味」對身體好這根深蒂固的想法,並大量獵殺、食用野生動物,造成某些品種的動物瀕臨絕種的邊緣。據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粗略統計,全國上餐桌的野生動物有近三分之一是在廣東被消費掉的。而素有「鳥類王國」的海南省,亦由20年前有350種鳥類下降至如今剩下不足210種。此舉不僅破壞了而且也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動物身上的曲黴菌和寄生蟲所引發的疾病多達百餘種。人吃了這些動物後,極有可能受到感染,動物的病毒一旦傳播給人又極易發生變種,現有的藥物很難治癒,如狂犬病、口蹄疫等。此外,中國一些錯誤的舊觀念亦反映了國人的無知,如「以形補形」,假如我們再以一些舊有不正的觀念去看待飲食,相信不單有損華夏文明的名聲,更要承受地球生物生態失衡的惡果。
五千多年的飲食文化雖不能說是完美無瑕,但絕對是千變萬化,品種繁多和各具特色。而且作為中國人,我十分認同孫中山先生:「單就飲食一道論之中國人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的言論。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