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被誤讀千年的「紅杏出牆」

作者:趙炎  2014-03-28 07: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最有名的「紅杏出牆」詩,無疑非南宋葉紹翁的那篇《遊園不值》莫屬,曾被選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第5課,詩云:「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如今我們提到「紅杏出牆」,會怎麼想?大概立馬會想到某某出軌了、某某跟別人有一腿了,對不對?別不承認,如今的「紅杏出牆」,其實代表著「越出常理的情愛」,屬於不正當男女交往。好像2012年還翻拍過一部同名電視劇,朱媛媛主演的。

遺憾的是,它真的是被誤讀了,至於怎麼被誤讀的,我不知道,但它的原意,其實非常的優美和高潔。

幾首「紅杏出牆」詩

作者是晚唐詩人吳融:其詩《途中見杏花》云:「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人行正獨愁。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林空色曙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皇州。」

怎麼賞讀呢?以杏花怒放為感興的發端,讚美帝鄉。

全詩流露出的是對帝鄉無限的思念之情。這首詩中的「紅杏出牆」,僅僅是詩人眼前的景物,是勾起思鄉情緒的媒介而已,而不含有言外之意。

金代劉豫的《杏》:「竹塢人家瀕小溪,數枝紅杏出疎籬。門前山色帶煙重,幽鳥一聲春日遲。」這是一篇寫實景的代表作。

陸游也寫過一首《馬上作》詩:「平橋小陌雨初収,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栁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這首詩比葉紹翁的稍微早幾十年,但在寫景上與葉紹翁頗為相似。從時間先後來看,貌似葉紹翁效法了陸游。但從韻味和意境來看,陸游的詩其實不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葉紹翁其詩的妙處

遊園不值」一詩,已然入選《千家詩》,其選者曰:「詩題‘遊園不值’,意思是詩人去朋友的花園遊玩,可園主人不在,園門緊閉,只能欣賞到牆頭伸出園外的一支紅杏,並由此而得此詩。前兩句寫詩人高興而來但叩門不開頗為掃興,後兩句得來十分珍貴,一個‘關’字,一個‘出’字,卻使情緒急轉直下,失望中忽見濃濃春景,不覺一喜。同時,也向人們昭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頑強的生命力,勃勃生機是很難禁錮扼殺的,詩文妙趣橫生,活潑感人。」

如此理解可否?當然可以,但常言道「詩無達沽」,尚未切合葉紹翁的其人其品及其追求的實質,需要重新解讀。

「應嫌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二句寫詩人想去訪問一位隱士園亭。但輕輕敲門,隱士的小院柴扉不見打開。於是詩人推測道,這可能是擔心遊客們的「屐齒」會踩傷他家的青苔吧。暗指主人不願意就俗。

我以為主要應該著落在「蒼苔」二字上。《陋室銘》云:「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採用劉禹錫的這一聯想,詩的下句意思就明顯了。「紅杏出牆」在這裡不僅是寫景,還有了韻外之意:「你的品德修養深厚,聲名遠播,就像這牆頭的紅杏一樣,是遮掩不住的。」

也就是說,「紅杏出牆」在這裡,既有對隱士品德的讚賞和敬仰,又有對隱士拒不見客態度的一種善意警醒,當然也似乎頗有微詞。首尾照應,意脈貫通,可謂深有意味。

說清楚了吧?「紅杏出牆」原先並非貶義或中性詞,它是一個極其優美的詩歌藝術意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需要我們去正確解讀和傳承,而不是肆無忌憚的調笑和曲解。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