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何清漣:經濟學家布朗遭遇的「中國戲劇」

 2014-03-05 11: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3月05日訊】最近,美國生態經濟學家布朗再度發表報告,重提「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正被霧霾折磨得疲憊不堪的中國,無論上下朝野幾乎未曾關注這一報告。

回想布朗先生因《誰來養活中國》在中國的遭遇,令人無限感慨。近20年之間,布朗從「中國威脅論」的主要炮製者,一度成為中國科學院的座上賓,再到現在被當作「透明人」,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布朗當年預測的所有危機在中國已經成為現實。

「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威脅論」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最近發布研究報告稱,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從2013年到2014貿易年度,中國進口糧食將達到2200萬噸,幾乎相當於澳大利亞一年的小麥產量。報告稱,中國糧食需求增加與飲食習慣改變有關: 「隨著中國人消費方式越來越趨向食物鏈高端,人們吃越來越多的肉類、牛奶和雞蛋,這意味對糧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這個報告再次引發了世界能不能養活中國的疑問,但這個報告的研究對象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地球政策研究所」對於中國來說可能陌生,但其所長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中國可算得上大名鼎鼎,只是其身份並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94年,布朗撰寫了題為《誰來養活中國——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醒世報告》,指出中國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高速的工業化進程大量破壞侵蝕農田,加上人口增長,到21世紀初,中國為了養活10多億的人口,可能得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這將引起世界糧價的上漲,對世界的糧食供應產生巨大影響。

因為這本書,布朗從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只是這「緣」結得讓作者五味雜陳。報告問世之初,中國官方(據說是高層)將其當作一本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書,布朗因此無可倖免地成了「國際反華勢力」鼓吹的「中國威脅論」的代表人物。《人民日報》、新華社及一些重量級官方學者輪番上陣,對其進行大批判,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1994年9月胡鞍鋼在《中國日報》上發表的文章。胡文說,中國有巨大的糧食增產潛力,而布朗低估了中國在這方面的潛力;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就預言,中國無法養活5億人,事實證明這個預言破產了,因此,布朗的預言也同樣會破產。1996年10月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主題是論述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駁斥了布朗的謬論。

平心而論,那時中國官方發表這種言論,確實是基於自信(是「制度自信」還是「道路自信」只有天曉得),因為那時中國正處在「和平崛起」的前夜。在國際社會的中國研究圈裡,布朗一度陷入孤立,被視為「唱衰中國」的代表人物。在世紀之交被歸為「唱衰中國」的行列,在政治上屬於「嚴重不正確」。

2005年:「反華勢力」翻身成為座上賓

在中國官方對布朗口誅筆伐之時,只有少數中國學者對布朗的研究持包容態度,如多年研究中國「三農問題」的杜潤生老先生與布朗建立了私交,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志仁逆風而上,於1995年在《經濟日報》頭版發表文章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說「布朗雖然不太瞭解中國的具體情況,預測有缺陷,但他提出的問題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

但時間卻站在了布朗這邊。自1999年起,中國糧食產量連續4年下滑,中國開始有人感到布朗預言中的某些結論正在一步步逼近。2001年,布朗的《生態經濟》一書發表,該書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質疑。隨著時間的推移,布朗在報告中提出的人口增長、耕地減少、土壤惡化、水資源短缺,以及糧食增長率的遞減等,逐漸成為中國的現實。加之布朗名聲一日盛於一日,被評為「世界最有影響的22位經濟學家」之一,他最早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又被胡錦濤納入「科學發展觀」,布朗終於時來運轉,被中國官方開始接受,被邀請去中國的次數漸多。200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將布朗聘為該院名譽教授,並於3月22日下午舉辦了儀式,此舉被國際媒體解讀為中國對布朗的「平反」。

由於布朗沒有改變觀點,認為「誰來養活中國」仍然是個問題,新華網很技巧地用以下標題為布朗成為座上賓做瞭解釋:「美國學者預測:中國人均收入26年後能超過美國」。不說別人,就連我都被這標題蒙了幾分鐘,以為布朗改變觀點,加入「擁抱熊貓派」的「唱好中國」大合唱了,細看內容,才知道布朗依舊是那個布朗。

布朗在最新報告中提出的問題與20年前相同,但中國官方已沒有興致來反駁布朗的「中國威脅論」了。因為中國官方深知,近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十連增」的同時,是糧食自給率正在降低。到2012年底,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至86%(官方設定自給率為95%),稻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口糧成淨進口。而水資源短缺非常嚴峻。要反駁,得修改相關數據,正為霧霾所苦的學者們大概不復再有當年的批判熱情。

脆弱的國際市場糧食供應鏈

糧食自給率只有不足86%,就意味著中國有14%(即七分之一)的糧食需要依靠進口。如果遇有災情,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將進一步下降,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更強。

國際市場能不能為中國提供足夠的糧食安全保障?正常情況下,只要全球沒有大的自然災害,中國出的價格不低,應該能夠勉強放心。但一遇某國某洲大面積災荒,全球糧食供求平衡打破,中國的糧食供給安全係數就會下降。最近美國加州因牧草供應中國引起當地居民「向中國變相供水」之爭,可以讓中國人預先感知國際糧食供應鏈的脆弱。

加利福尼亞是美國最大的農業州,全美一半的水果和蔬菜都產自該州。但加州恰好又嚴重缺水,需要依靠美國其他地區大量供水。大約從2005年開始,加州農民開始大量種植苜蓿草,做為飼料提供給中國,以養活中國的奶牛(生產特供奶)。中國日益龐大的需求導致牧草價格上漲,種植牧草的農場主增多,用水量隨之增大。近幾年該州每遇乾旱,就會引起「向中國變相供水」的爭論。今年加州大旱,爭論又起,反對賣草方算的帳是:每年加州以出口牧草的方式賣掉1000億噸水,相當於100萬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我注意到這一問題,始於2012年。這年的10月5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叫做《美國西部乾旱,還運水到中國,禍害連連》(Parched in the West but Shipping Water to China, Bale by Bale)。當時,我的關注點是中國的牛奶特供問題。但加州近年每遇大旱,就引起一場牧場主對牧草種植者向中國變相供水的指責,而且一年比一年嚴厲,由此我不能不聯想到中國糧食與能源對外依賴的脆弱性。

布朗的中國遭遇應該讓中國人反思一條樸素的真理。這一真理用中國古話來表述,叫做「忠言逆耳」;用西諺來說,就是「不要射殺帶壞消息來的人」。當年中國官媒與學者痛批布朗時,確實筆底生花,痛快淋漓。但至今面對布朗預言在中國的兌現,有誰認真檢討一下當年的錯批沒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VOA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