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當中國教育遭遇外國教育(圖)

 2013-10-24 01: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0月23日訊】旅美中國學者高鋼坦言第一次遭遇美國教育時,就被嚇了一跳。這是怎樣的教育呀?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沒有統一的考試,沒有對學生進行三六九等的排位。上英語課,題目大得衝天:《我怎麼看人類文化》;上物理課,作業是研究城市照明系統布局;上德育課,居然是讓孩子從愛護小動物開始……這還只是美國教育的棱鏡一角。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國外教育展現出的,都是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洋景」。

反觀中國教育,孩子們在課堂上坐得筆直,每天把死記硬背的作業寫得一絲不苟,這究竟是教神聖與威嚴規訓的結果,還是壓抑和束縛後的產物?孩子們每天要面對沈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卻常常難以面對美好的自然、肩負個體的責任、擁有良好的情操,這究竟是個體成長的遺憾還是社會文化的缺失?

「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一位國外教育學者曾這麼說。那麼,中國教育存在哪些缺陷?任何教育都各有長短,國外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差別在哪些地方?我們又該怎樣審視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知識投資還是人格培育?

如今的中國教育似乎正在走進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一面是把孩子時時捧在手心,驕縱成性的「蜜糖式教育」,一面卻又棍棒交加,動輒對孩子施以「虎媽狼爸」不可侵犯的威儀。最新的《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發展報告》揭露了當下中國家庭教育面對的尷尬現實:92.3%的家長稱教育孩子很難,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與孩子間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資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輕情商……

在越來越提倡愛的教育的年代,「棍棒式」教育回潮,體現出的正是中國式教育的問題。在一些家庭裡,家長對孩子的驕縱導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喪失了基本生存能力。在這種情境下,傳統「棍棒教育」有所抬頭,「狼爸虎媽」的嚴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不管是棍棒教育受追捧,還是家庭冷暴力橫行,教育投資重智力輕情商……最終反映的都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為了讓孩子獲得世俗的成功,包辦了孩子本應該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物質享受方面,對孩子「百依百順」。其結果就是忽視孩子的人格、身心發展,孩子在獨立性、責任心方面存在嚴重缺失。

反觀國外家庭教育,重視品格與道德修養,注重塑造孩子的獨立性與責任心,而非簡單的知識訓練,這些自不待言。比如,美國家庭很鼓勵孩子樂於助人和為公眾服務的行為,教育孩子從小就應對身心殘疾者給予同情和幫助,並廣泛提倡要愛護小動物。英國家庭則十分提倡為社會服務和遵紀守法的精神,許多家長都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危機感和對社會、對別人的責任心。即便是在日常的個人品格、道德教育上,國外家庭與中國的教育也截然不同。比如,對於誠實的教育,中國家庭容易流於口頭和形式,而美國家庭對於誠實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中國家庭的老人常調侃孩子碰到什麼好東西就要趕緊去抓,而美國的幼兒教育口頭禪則是「不要碰」,這不僅是事關禮貌,也是在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財物所有權。

對於不同文化之間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林語堂也有過類似觀察。他在《吾國與吾民》中寫到,布朗的母親在他臨行時囑咐他要「抬頭挺胸,坦率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與兒子分別時最多的囑咐卻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這是70多年前的記錄和觀察,但時間走到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似乎還停留在老地方,是否應該來一次系統梳理和反思呢?

學校教育:自由創新還是應試填鴨?

說到學校應試教育,恐怕很多人都不會忘記一位中學生國旗下的演講。2012年,江蘇省啟東市匯龍中學舉行升國旗儀式時,一名高二學生在國旗下發表講話,將之前老師「把關」過的演講稿,悄悄換成另外一篇猛烈抨擊教育制度的文章,由於語出驚人,引發輿論一片嘩然。

這或許只是應試教育壓抑之下的極端案例,但它也足以映照一種現實:那就是應試指揮棒下,學生只是應試的機器,而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習的唯一目的成了考試,而不是探求知識的奧秘;學校教育不是為了孩子的心智成長,不是為了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只是為了獲得高的升學率。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教育流水線上的產物,他們不再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不再需要個性,而只需要跟著老師亦步亦趨。這種教育方式造成了中國學生對學習的普遍反感與厭倦,一個比較普遍的案例是,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認真讀書,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現在好好讀書,以後考上大學就可以不用讀書了——學習似乎不再是為了掌握知識與技能,反而是為了不學它——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

回過頭來看美國的學校教育。雖然他們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卻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或許很難說清孰優孰劣,但教育的結果卻一目瞭然。一位走進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中國留學生就曾說:「我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他的感受正是兩種不用教育體系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如果在求知的旅途上,學生是一個主動的求知者,而不是知識的容器,被動接收書本的教條和老師的答案,那麼他在尋求知識時不僅能獲得自我證明的快樂,更能一天天建立起自信、自尊,培養獨特的眼光和獨立的頭腦,將來才可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自由地開拓人生。

社會道德培育:口頭說教還是責任踐行? 

除了在知識訓練上,美國教育不會把孩子關進知識的牢籠,他們更不會為了一味強調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德行的培育與公民責任的踐行。

當然不能說中國教育忽略德行培育,恰恰相反,中國的日常教育裡常常充滿了道德的灌輸與說教,但很多時候,它們只是落腳到虛無縹緲的精神倡導,只是滿足於一種口號式的宣傳與樹立道德標桿,卻很少落實到行動上的踐行。特別是,一旦道德培育、公共責任踐行與應試教育衝突,那麼往往就是應試先行,只要學習好,道德、品格培育與社會實踐只能讓位。這與國外教育中,品德教育與公共責任培育佔教育很大權重,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人就認為,人不是天生就有什麼高尚情操的,高尚的情操需要培養教育,甚至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教育、陶冶和訓練。於是,他們會一邊用各種方法「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們去追求真善美,同時,也會用一些強制性手段教你去做一個好人。這與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似乎有些不同。

美國的高中畢業生要想順利畢業,要想進入大學,必須擁有作為志願者在社區進行服務性工作的經歷,參加這種「義務勞動」的時間要達到規定的標準。一位美國大學的系主任就曾表示,他錄取學生的時候,非常注重「志願者服務時間」這個指標。他說,一個孩子能否關注他人的命運,關注社會的需要,是這個孩子今後能否有大的造詣的前提條件,不管他研究的是什麼專業,他都需要把為人類工作當成目標和動力。

敦促和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是社會前進的根本途徑,只有接受過真正獨立、自主與踐行公共責任的人,才可能更深入地瞭解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他們也才能充分運用所學,既依存於社會,又自覺地愛護社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