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以房養老」能否載動沈重的養老課題

作者:李妍  2010-11-09 14: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養兒防老,積穀防飢,是中國傳統社會流傳千年的民生共識。進入21世紀,雖說養老觀念日新月異,但伴隨著房價、物價指數的一片飄紅,先別說「養兒防老」,養兒能不啃老就已然不錯了。在這種語境下,老年人要想老有所依,就不能只想著兒子,加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參與各種金融投資、商業養老保險……資本市場時代,不使出投資理財的十八般武藝,養老恐難週全。現在,就有拿當下資本市場最熱的投資品——房子,來說養老這事兒的。

7日,民政部部長稱我國目前有失能老人1036萬,大中城市空巢家庭達到70%。民政部副部長指出,要積極引導企業開發「房養老」等服務市場。上海模式為:老年人將自有產權房屋出售給公積金中心後仍住在原房屋內,出售款項在扣除房屋租金等相關費用後全部由老人支配使用。

「60歲前人養房,60歲後房養人」,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國已經運作成熟的「以房養老」服務體系,如今來個時空轉換,放在國內加以推行,聽上去也算是一個頗具創意又與國際接軌的新型養老方式。

「以房養老」,說白了,就是老年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然後定期取得養老金的一種養老方式。在中國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上空巢家庭日漸增多的情境下,通過抵押房產獲取養老資金,老年人還能繼續居住在原有住房中的方式,似乎確能一定程度給老齡化社會添加一道養老保障。

但實際上,「以房養老」這一提議在國內卻並非新鮮。早在幾年前,上海就曾推行過這種養老模式,廣州今年年初也出臺過類似意見,甚至在民間的房產中介,對「以房養老」這一模式也曾有過嘗試。但「橘生南為橘,生北則為枳」,「以房養老」在現實中卻遭遇到了情感、金融、房地產、保險上的多重接納風險。

以情感接納為例,國人的傳統觀念一向都是「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孫耕」。且不說多年來居住的房產被抵押出去,無法留給子女,這樣的現實老人們一下難以接受,就算沒有這樣的情感接納風險,將穩定持續的財產,被迫變賣成一種養老保障,這樣的民生敘事本身就顯得過於悲愴。而從金融、社保、房地產、土地等角度來說,要實現「以房養老」,真正將住房資產有效地轉化為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尚需在資產評估、土地制度、運作監管等方面著力。現實操作也告訴我們,當下房價高企之下,未來房產可能面臨的貶值風險,也是金融保險業面對「以房養老」不願涉足的一大原因。

就算不考慮這些金融、制度風險,在當下社會養老「未富先老」的語境中,公共管理者如何承擔起養老保障的社會公共責任,如何為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兜底,如何在養老空賬出現時,及時打上制度補丁,用充裕的公共財政使老年人免於生存與權利的雙重貧困,也許才是當下社會養老保障亟需考慮的問題。也只有在養老問題上,通過健全完善的養老體系,用公共財政兜底等模式卸去老齡社會的養老負擔,真正肩負起養老保障的社會公共職能,而不是在養老方式上過於激進地盯上公民穩定持續的財產,「以房養老」也許才不至於成為沈重的養老課題。

来源:重慶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