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9日訊】上週比較引入注目的事件是幾個東南亞國家的股市大跌和貨幣貶值。現在美聯儲計畫逐步退出QE3,會不會造成熱錢大規模退出東南亞,從而引發新一輪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股市持續暴跌 金融市場恐慌瀰漫
騰訊財經網:8月未央,無盡的是從亞洲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25日,全球央行行長開始討論如何解除全球資本流動性將帶來的巨大威脅。
近日,亞洲股市持續暴跌。MSCI亞太指數連跌四天,觸及一個月內最低水平。作為東南亞地區頭號經濟體,印尼在過去的3個月裡,股指下跌幅度超過20%,熊冠新興市場。
亞洲外匯市場上也哀鴻遍野。僅8月22日一天,印尼盾對美元暴跌3%,跌至了四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度盧比兌美元暴跌1.6%,匯率創40年最低
數據顯示,印度盧比自年初以來的貶值幅度已經達到9.6%,印尼盾的貶值幅度也達3.5%,泰銖的貶值幅度達0.6%。
印尼、印度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不約而同地面臨著增長疲弱、通脹高企和國際收支赤字的困境。今年7月印度尼西亞的年度通脹率已經升至8.61%,創下四年半以來的最快增長記錄。
由於央行都撤回已經往世界注入了大量現金的極端寬鬆貨幣政策,全球金融穩定性處於危險之中。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裏,大量資金從這些新興市場國家流出,與1997年不無相似之處,亞洲金融危機一片山雨欲來之勢。
8月25日,全球央行行長開始討論如何解除全球資本流動性帶來的威脅,金融市場恐慌情緒瀰漫。
QE退出預期增強導致新興國家資本外流
對於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人們普遍認為,是由於新馬泰日韓等國依附對世界市場的經濟形態導致,其中有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因素,也有貨幣投機大鱷喬治•索羅斯影響。
而近日亞洲股市暴跌,表面上看是由於東南亞國家出口內需持續低迷,經濟基本面惡化,導致投資者擔憂其經濟前景和投資回報率,從而將資金重新投入發達經濟國家市場,減持新興市場股票。
直接觸發新興市場遭洗倉的導火索,卻是源於美聯儲21日公布的貨幣政策例會紀要上,幾乎所有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都對縮減量化寬鬆表示贊同,投資者對美聯儲縮減QE的預期增強,因而提前回流資金。
事實上,造成亞洲這次厄運的根本原因或許沒有這麼簡單。2008年發達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各國不得不推出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挽救本國經濟,致使大量海外廉價資金流入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得益於這些量化寬鬆的貨幣,不斷創下經濟增長的奇蹟,但同時,也埋下了信貸超額增長的禍根,形成泡沫經濟。
如今國際資金已在過去十年新興市場的貨幣和經濟神話中賺得盆滿缽盈,恰逢新興市場經濟疲軟而部分投資者對發達國家復甦的勢頭看好,資金轉向也符合金融市場逐利的運作規律。
讓美聯儲沒想到的是,歐洲資產相對於美國資產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嗅覺敏銳的國際投資者已經將目光瞄準了目前被低估的歐洲股市。野村證券、美銀美林與摩根大通均預計歐洲股市將會上漲。
法興銀行研報認為,近期將有1000億美元資金從美國、日本以及新興市場股市流入歐洲。
亞洲金融風暴重啟 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騰訊財經認為,慶幸的是,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具有足夠的金融緩衝應對資金重新流回至發達國家,所以近日亞洲市場對資本外流的恐懼似乎有些反應過度。
EPFR Global報告顯示,6月初以來,散戶投資者從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中撤出181億美元資金,是同期機構撤出資金的2倍。說明散戶投資者是看空新興市場的主力軍,投資機構對發達國家的預期並不是特別樂觀。
當然,在美國縮減QE的早期階段可能會遭遇資產淨流出。但除印尼等少數國家外,大多數亞洲國家存在經常賬戶盈餘和高額外匯儲備,資金外流在亞洲總體看來似乎在可控範圍內。
即使在資金極端外流的情景下也如此。美國經濟復甦也會帶來下亞洲國家貨幣走軟,這有利於改善亞洲國家低迷的出口形勢,從而為許多亞洲國家創造有利環境。
事實上,三季度亞洲經濟表現還算不錯。
8月22日上午,匯豐中國8月PMI預覽值公布,為50.1,重新回到榮枯線以上。此外,中國7月份宏觀數據也令人鼓舞。經濟活動強勁反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6月份同比增長8.9%)。同時CPI同比通脹率保持在溫和的2.7%,信貸規模持續收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領導的政府正採取擴大政府支出、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和大力改革等措施,這些措施存在很大風險,不過如果實施得力、取得成效,將給亞洲經濟帶來利好。
此外,十五年來亞洲經濟環境已發生變化,亞洲債市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短期美元信貸,長期和本幣借債大幅增加。且各國政府也能為穩定金融體系提供比以往更有力的緩衝,大規模信貸危機爆發的機率較小。
中國獨立財經觀察者何文宇也認為,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只是外因,它並不是一個充分條件,也就是說,當下QE退出並不必然導致新興經濟體出現1997-1998年那樣量級的危機,會否出現危機或者危機爆發的程度,主要看內因。當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也不是所有亞洲經濟體都出現了危機(比如中國和新加坡受到的衝擊就相對較小),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雖然,業內人士都一致認為97年金融危機重現的概率極其微弱,但與此同時財經網也發出警告,中國現在所處的經濟形勢與當年東南亞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不能掉以輕心。
1.中國經濟長期在投資和借貸推動下高速發展。現在經濟減速、轉型成為必然。大量產業供過於求,大量企業需要破產,債務需要重組。這將會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中國的經濟就無法真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資產價格(不在股市而在房地產市場)上漲過快。中國政府通過限制供應和高稅收使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上升幅度大大超過了東南亞國家當時的房地產價格上升幅度。沒有一個房地產市場會只漲不跌,也不會有一個房地產市場不漲也不跌,無論怎樣限制供應也沒用。香港和日本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中國的房地產下跌什麼時候發生?
3.中國的外債水平非常低。這一點我們不必擔心。但是外資進入中國的熱錢並不少。中國貿易順差中有很多實際是熱錢,而且每年外匯佔款中無法解釋的部分也不少。這些外匯佔款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貨幣供應氾濫。過去幾個月外匯佔款的減少也是「錢荒」的一部分原因。
4.中國近幾年持續保持人民幣緩慢持續的升值政策,加上國內的高利率,其實也造成大量外國資本以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套利,結果造成的外匯佔款也是中國近幾年貨幣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緩慢持續的貨幣升值遠遠比一次性市場化升值帶來的負面效果多。
財經網稱,當務之急所中國的決策人應當仔細研究一下亞洲金融危機的緣由和應對,作為今後幾年中國經濟政策的參考。否則我們看到的有可能就是歷史的簡單重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危機。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繫匯率制度。
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危機,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此危機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