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被德國人領養的韓國孩子(組圖)

 2013-07-29 14: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7月29日訊】我是德國人還是韓國人?斯貝爾林對此沒有答案。在韓國作為幼兒就被領養的他,在近30年後,開始尋根問祖。

見到斯貝爾林時,他身著帽T,腳登運動鞋,戴了副時髦的眼鏡,一頭黝黑長發被紮成了馬尾。斯貝爾林(Kim Sperling)今年37歲,在德國長大,但是他的亞洲面孔讓人一眼就看出他不是德國人。斯貝爾林1975年出生在韓國首爾,6個月的時候被一對德國夫婦領養

「出口」嬰兒

1967年至1998年之間,兒童救助組織「人的土地」(Terre des Hommes)共幫助德國夫婦領養了2829名孩子,斯貝爾林就是其中一位。「人的土地」是德國首家從發展中國家聯繫組織領養孩子的機構,也是國家認可的中介。最初,被德國人領養的孩子主要來自越南。70年代初,人們把焦點逐漸轉向韓國。1953年結束的朝鮮戰爭留下了上萬名包括朝美混血兒在內的孤兒,這些孩子在戰後被送出國。因為他們非法出生,並會為家庭注入「外族血液」,所以無法被深受儒家家庭觀念影響的韓國社會所接受。


在德國長大的斯貝爾林

60年代,在韓國工業化和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人的土地」的公關人員浩爾(Michael Heuer)告訴記者說:「人們不斷遷入城市,其中也有許多在工廠工作的女性。如果她們意外懷孕的話,一般會把孩子送去領養或者直接拋棄。」

為每個孩子找到合適的父母

「人的土地」的工作重點是為每個孩子找到合適的父母。起初,該組織並沒有一個系統的挑選潛在父母的程序。浩爾說:「從國外領養孩子在當時是一個新的現象。」該組織最初以為「為身處困境的孩子找到自願的父母」就算完成任務了。但工作人員很快便發現,這還遠遠不夠,「人的土地」隨後便發展出了一整套針對有意父母的諮詢和篩選程序,其中包括和青年福利局及心理學家的對話。最後由一個多人組成的委員會決定申請人員是否具備資格。


兒童救助組織「人的土地」

韓國方面主要需要克服官僚主義障礙。例如,許多兒童之家必須設法從法院或行政機關那裡為被選中的孩子索取出生證明。此外,領養必須得到韓國律師的法律保證。所有手續都辦齊了,孩子才能被成功領養。

孩子來到德國後,「人的土地」會繼續為領養家庭提供一段時間的幫助。浩爾解釋說:「最初我們的工作人員和領養父母都認為,小時候來德國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會完全融入德國社會。」直到80年代種種跡象表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該組織愈加頻繁地遇到一個新問題。「最遲到青春期被領養的孩子便想知道自己的身世,被拋棄的原因和親生父母現在身處何地。」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找到問題答案的機會,並且讓孩子們更好的瞭解他們的出生地,1990年「人的土地」首次組織了韓國之旅。

尋找自己的身份

斯貝爾林回憶,他的成長過程「非常德國」,他也一度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某一天他突然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他逐漸明白,自己必須去韓國。「我一定要親自感受這個國家。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韓國和我的身世沒有自己的想法,因為我對此一無所知。」 斯貝爾林申請參加了一個面向被外國人收養者的項目:他們可以在韓國大學裡學習一個學期,初步瞭解那裡的語言和文化。


斯貝爾林拍攝的和他一樣回到韓國尋根的人

2006年2月27日,斯貝爾林登上了飛往韓國的飛機。他還記得當初「自己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 他聯繫了「人的土地」在韓國的夥伴機構HOLT,該機構曾幫助「人的土地」介紹了斯貝爾林。最初HOLT拒絕告知所有生母的身份,理由是為使這些女性免受歧視。HOLT逐漸改變了這一規定。斯貝爾林說:「HOLT再次問詢了醫院。我突然接到消息稱,他們找到了我的生母和我的出生日期。」獲悉這些信息後,斯貝爾林繼續向官方機構打聽,但卻沒有獲得更多線索。

並不是所有被收養的孩子都像斯貝爾林一樣設法積極地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浩爾介紹說,一些人已完全不去想這些事,還有一些人並不想知道自己身世的細節。「有些孩子害怕知道後不知如何應對。」

尋母未果後,作為攝影師的斯貝爾林經常因為工作的關係回到韓國。他的一個攝影項目就是為和他一樣回到韓國尋根的人拍照。至於自己是德國人還是韓國人,斯貝爾林現在也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我常說自己是韓國人或者兩者都是。」因為妻子是韓國人,所以他的生活中融合了兩個國家的文化。韓國已成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說:「我覺得這樣很好。」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