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對待重症病人一樣對待中國經濟

【看中國2013年07月11日訊】現在對中國經濟瀰漫著悲觀情緒,許多研究報告甚至認為,很快中國經濟增速將觸及6%,離過去十年約10%的增長平臺相去遙遠。在2013年上半年的宏觀數據出臺之後,悲觀情緒可能將更為放大,A股市場指數的每況愈下,就折射了這種預期。但在我看來,中國經濟增長急劇失速暫時還不會發生,結構轉型仍有很大的斡旋餘地。

做出如此判斷的原因在於:

一是外部世界經濟增長在好轉。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接近3%,將比今年更為強勁。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領先全球,在能源、信息電子、生物工程、先進位造業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革。美國經濟看起來似乎重新走入了類似上世紀90年代「新經濟」那樣的景氣階段。在上世紀90年代那次十年景氣中,美國出現了IBM、微軟、英特爾、甲骨文、蘋果等一系列偉大企業,而現在,一批將引領未來的新興企業也正在悄然孕育之中。

同時,歐元區在逐步擺脫衰退,日本經濟也將持續復甦。考慮到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外部經濟環境將穩定向好,而中國經濟週期、通脹週期和全球經濟尤其美國經濟表現出較強的同步性,因此歐美經濟趨好將對中國經濟有著一定的拉動作用。

二是我國內部改革未到痛下決心時。今年下半年,城鎮化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應該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畢竟這些決定了未來5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大框架。李克強總理曾說,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要困難。因此短期內,儘管不以GDP增速的高下論英雄,但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防風險仍是主題。這通常意味著改革總是先易後難,先優化增量,後改革存量。環保、醫療、消費、信息電子、計算機等短板或具有創新活力的行業,可能會出現零星的增長點,但要對地方政府、房地產、傳統製造業進行深度調整的時點可能尚未到來。若非債務如山,國企困窘,上下齊心厲行改革仍是困難的。

外有趨好的大環境,內有未到尖峰時刻的調整,這恐怕意味著今明兩年中國經濟運行的最大特點,是增速平穩和效益低下。增速平穩是經濟運行並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或硬著陸;效益低下是政府財稅、企業盈利和居民收入增長都十分遲緩。這種矛盾反映出中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堪憂,也意味著離觸動存量的改革日益臨近。

是什麼導致了當下中國經濟的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反思次貸危機後中國所採取的應對政策。2009年,我曾明確指出,因經濟刺激力度過大和方式不當,中國經濟增長將迅速V形反轉,同時也指出需要對刺激方案進行謹慎的後評估,從中學習成敗得失。現在回顧起來,花錢買經濟增速殊為不智,順應危機進行結構改革被大大耽誤。這使得從現在到2020年,積欠問題都需逐步清算,要維持7%的增速和實現居民收入倍增,何其艱難!

那麼,何時中國經濟增長急劇會失速?何時下決心觸及存量改革,何時增長速度就難保。這些存量改革至少包括分稅制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大規模的去產能化,對農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這些效率低下的非貿易部門加速開放的改革等。盤活財政貨幣存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迫使長期大量低效甚至無效佔用資源的地方政府和國企,收縮自身規模,釋放其佔據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資源的進程。這一輪改革比1994~2003年的十年改革更錯綜複雜,絕非快刀斬亂麻式的硬幹蠻幹就能解決問題。

因此,今明兩年中國很可能維持增速平穩效益低下的局面,對待中國經濟應像對待重症監護的病人,既謹慎地使用輸氧輸血措施,以優化增量培育微觀層面的經濟活力;同時又精心制定綜合手術方案,以觸動存量的多批次改革保證肌體的再生功能。在我看來,短期相機抉擇的寬鬆政策,以及中長期堅定的改革政策,都十分必要,短期輸血輸氧不能停,少弄「錢荒」那樣的出其不意;長期不迴避進行手術治療。治理地方債務和國企氾濫不手軟,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大約就是改革大政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步步謹慎步步為營的意思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鐘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