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中國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調查研究表明,中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斷擴大,而中國收入差距有將近一半來自於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筆者不認同這樣的看法,筆者認為這個的貧富差距更來自於企業內部,強調地區差異無法掩蓋這一基本事實。
關於調節貧富差距,從人大代表到輿論媒體,都在炒作「提高個稅起征點」,但是從來沒人提「提高最低工資」,但對於貧富分化來說,提高最低工資卻是比任何手段都好的方法,大家現在感覺不到,是因為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形同虛設,對企業沒用,在企業隨便一個工作,都能達到月工資3000元的深圳,政府卻將最低工資定位1500,這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能將最低工資定為3500或是4000,就意義不同了。陳雙專
上屆政府在任期之末草草出臺了調節收入分配的意見,但毫無影響,關鍵就是缺乏核心措施。
城市赤貧階層
新城市赤貧階層是這個時代最值得關注的群體,他們結婚無望,買房無望,維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難。城市赤貧階層以剛畢業的學生為主,但不侷限於剛畢業,有的已經畢業數年,但也無法擺脫赤貧的命運。這些人以前被稱為蟻族,現在被稱為屌絲。
工作體面 收入極低:中國的赤貧階層跟拉美和印度不同,拉麵和印度的赤貧階層大多缺乏正當的職業,而中國的赤貧階層都有著體面的職業,比如他們在公司從事著諸如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市場策劃、財務會計、平面設計、質量管理,計算機,文秘文員,甚至新聞記者,出版編輯等職業,但共同的特點就是工資極低,不僅比技工更低,而且比農民工還低,低到僅僅能夠勉強維持最低的生活,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他們僅能拿到3000多元,而在其他城市或許工資只有2000多元,他們維持這種最低的生活還是在公司提供宿舍的前提下,如果公司不提供住宿,他們幾乎生活不下去。
中國的赤貧階層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第二個區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溫帶,有著長達三四個月的寒冷冬天,因此印度、拉美等熱帶國家常見的簡陋到的只有一張塑料布的房屋在中國幾乎難以見到,但中國赤貧階層的居住條件則主要表現為擁擠,公司集體宿舍,多人合租的小區房等,這與那種露天房相比,看起來不那麼像貧民窟,這也是很多人不承認中國存在貧民窟的原因。
工作體面與赤貧好像很難聯繫起來,但在中國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前兩年中國有媒體搞了個「八零後大典」,選取了一些典型的八零後進行報導,其中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新京報的一個調查記者,工作兩年都攢不下兩萬塊錢。而新京報一直被看做是市場化報紙成功的樣板,而調查記者也因其高危險性,工資還高於其他記者,知名媒體的調查記者尚且如此,而其他人可想而知。
中國年輕人剛步入工作崗位時,70%需要家庭接濟才能維持最低的生活,這些人2年內,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做到不再需要家庭的接濟,但很難攢下錢,絕大部分人在30歲之前沒有進入更高級的職位,仍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在生活中看不到希望。
新赤貧階層的出現,白領階層的赤貧化,多人以為是高房價的原因,這是主要的因素,但並不是全部,因為很多人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買房是他們從沒想過的事情,很多人也從不去售樓處問詢。
中國企業基層白領的赤貧化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大企業的工資差距高達1000倍,很多名企高管的年薪可以達到數千萬,而普通大中型企業高管的年薪也有幾百萬,而基層職員的年薪只有幾萬,相差百倍,而這種差距在10倍,最多不超過50倍的差距還是可接受的,而目前幾百倍,幾千倍的差距則是離譜之極。而要改變這種情況,其他最低工資則是首選之策。
提高最低工資才能減少赤貧階層
提高最低工資,可以提高基層人員的工資,拉小基層人員和高管的工資差距,中國應該建立最低工資和平均工資的聯動機制,不再人為的調動,而是自動的調,筆者認為最低工資應為平均工資的60%才是比較合適的。
其實提高最低工資並不會影響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因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由其平均工資決定的,而不是最低工資,提高最低工資也不會導致企業裁員,企業需要多少人,主要是由崗位決定,而非由工資,其實中國的工資增長很快,差不多五六年就會翻一番,比如改革初是幾十元,現在是幾千元,增加上百倍,企業照樣會招人,不會受太大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