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的貧富差距和比闊文化

 2006-01-21 21: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日前刊登了該報記者發自北京的長篇文章。文章稱,中國社會目前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10%的人控制了40%的城市財富,而且,講排場、比闊氣的金錢文化更為氾濫。就此,記者含青邀請旅居美國的中國學者陳勁松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進行討論。

記者︰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的這篇文章就談到10%的中國大陸富人控制著40%的城市財富。我想首先請問胡星斗教授,您在北京就您瞭解的情況是怎樣?

胡星斗︰我想精確的數據很難界定,但是大體上的情況或許是這樣的吧。我們從公開的報導來說,中國的基尼係數一般都認為在0.45、0.46以上;甚至還有很多實際調查的結果,認為中國的基尼係數在0.51、0.52左右,可見的確是少數人控制了比較多的財富。

但是我想這也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可能貧富差距有時稍微大一點,可能還是能夠激發競爭,可能有利於發展。當然中國的貧富差距可能又太大,而且是一些富人可能也存在著財富來路不正的一些問題,所以可能就激起了一些社會的反應。

記者︰陳勁松先生您對這個有什麼補充嗎?

陳勁松︰我想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有目共睹。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貧富差距是已經拉大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地步,而中國的貧富差距跟別的國家的貧富差距還有一點不一樣。

如果說在歐美或者是別的國家,還有一定程度的貧富差距的話;我想這種貧富懸殊形成,主要是市場經濟形成的,是競爭形成的。就好像比爾蓋茲成為美國首富,他是因為他有發明創造,有他的專利,然後在市場推廣之後形成的。

但是中國的貧富分化主要的形成,卻是一種權力經濟。權錢勾結、官商勾結,大多數是這個情況,少數是由勤勞致富。所以中國目前富起來的人,通常都是靠近權力的人,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法則:越靠近權力就越富裕,越遠離權力就越貧窮。這基本上是一個大致的態勢。

做這樣一種貧富分化,實際上重複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一次又一次更替前的狀態。所以中國有句古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反應民眾的心態;才導致不斷地暴力革命,而導致王朝的崩潰和新王朝的建立,我想中國正在重複這麼一條道路。

記者︰《基督科學箴言報》的這篇文章,還談到中國的「金錢文化」正在滋生著更加貪婪、更加自由氾濫的競爭,存在著一個更強烈的講排場、比闊氣的遊戲。陳勁松先生您同意這個看法嗎?

陳勁松︰我想這幾年這個消費,中國還有個攀比心理。中國在最近這半個世紀,歷經了前三十年的赤貧和大飢荒,數千萬人民餓死之後,突然這個物質豐富了,出現了一個攀比心態。

像這種瘋狂攀比的心態,在國外是很少見的。這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病態,尤其是精英階層有錢勢力的一種病態。都要去攀比旅遊呀消費呀,結果導致壓力很大。

記者︰胡星斗教授您對此怎麼看呢?

胡星斗︰這個可能是跟農業文明是有關係的,結果就導致相互攀比這樣的一些問題。而且可能也與中國長期處於比較貧困的狀態,現在突然有了一些財富,就有這樣的一種炫耀心、攀比心的心理,可能這樣的一種農業文化,這些都是密切相關的。

記者︰陳勁松先生,您剛才提到中國這個有錢就有權,有權就有錢;越靠近權力越富裕。這麼一種現象帶來的貧富分化,會給目前的中國社會帶來一種什麼樣的負面效應?

陳勁松︰宏觀的來看,我們在世界上來比較,就是走的一個南美模式︰「南美經濟發展模式」 ,也就是這個權力資本、權錢交易、官商勾結這麼一個過程。這樣一個發展模式,我們已經在南美洲看見了災難,經濟盛極一時之後又走向衰退,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

經濟中所激發的問題,像環境污染、成分消耗、鋪張浪費等等,這些現象都會導致經濟最後出現停止和倒退、腐敗等等非常嚴重,這是宏觀上的問題。

那麼從中間層次來看,就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造成了仇富心理,造成了貧富對立,造成了人心不平衡,這些東西是隨時存在動亂的基因。就是說當你一個13億的人口,經濟在耀眼發展的時候,大多數人還在貧窮,而是少數人在富裕,我想這樣的發達是沒有意義的。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