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4月份天然氣漲價的傳聞在中國不脛而走,全國多地出現市民排長龍集中購買天然氣的現象,各地都出現了一次預購2000-3000立方米的用戶。我已經在微博上指出:這是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很「聰明「的將生活必需品變成了期權交易,等於發行了一次1至10年期的債券。
這一斂財新術反映中國各地政府陷入極度的資金飢渴,中央是否繼續開動印鈔機來緩解資金飢渴,則關係到當政者是否繼續以往的發展道路:透支中國未來實現當前的政府穩定。
企業新招斂財後面的政府身影
國內對這一現象的評價多從兩方面著眼:一、這是中國公眾被持續的通脹折磨多年後的必然反應,每年的收入增速遠遠低於物價上漲速度。因此,一旦有日常消費品漲價的傳聞,人們立刻聞風而動,預先搶購以減少預期損失。二、信息不透明,社會公眾缺乏對政府的信任。一旦有漲價傳聞,公眾寧可信其有。
但是,從這次將天然氣變成期權交易的新鮮買賣看,我看到的是被國內評論忽視的重要信息,即企業(或者企業背後的地方政府)在想方設法斂錢。為家庭用戶提供最長十年期的期貨式預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通過企業向公眾發行1至10年期的債券,既起到募集資金之效,還巧妙地讓公眾「自覺」踴躍認購。
這一「高招」讓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花樣翻新的斂錢方式黯然失色。其「失色」之處在於政府其他種類的斂錢方式總帶有強迫成分,政府雖然最後總能將錢拿到手裡,但社會各方的抱怨聲不絕於耳。
近兩年土地出讓收入的下滑,確實給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帶來了嚴重影響,各地政府加重了稅收稽查力度並努力羅掘非稅收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向公安和工商等部門下達了2012年的罰款任務額度。自2012年5、6月間開始,中國各地政府除了以各種名義增加企業稅收之外,還大量增加交通違規罰款,並以各種名義稽查商鋪強行罰款。最有名的事件是瀋陽商鋪因當地政府以「打假」為名大量罰款,最後導致70%以上商家停業。經濟落後的湖南省則另出新招,邵陽市以提成的方式聘千名城管助理(湘潭市稱「市容勸導員」),對過路行人罰款。
企業被預徵稅收透支未來
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開始向轄區內企業收取「預徵稅」,讓企業「今年先把明年的稅徵收了」,這說明該地區地方財政已開始「寅吃卯糧」。國內媒體報導,許多地區稅務機關存在預征企業所得稅情況,一般提前預征了6個月,安徽省2013年5月應收的稅,於2012年11月就已經強迫企業預繳。浙江更是個大量預征企業稅的省份。據中國鋼協透露,鋼鐵企業去年遭遇寒冬,但還被企業所在地政府強行預收稅款。2012年中鋼協80家會員企業應繳稅款899.64億元,實繳980.18億元,超繳稅額80.54億元,超繳率約9%。
向企業預徵稅收的背後是多地稅收增速大幅下滑。據《經濟參考報》消息,截至2013年1月10日,已有至少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披露了2012年全年國稅或地稅的稅收數據,其中內蒙古、寧夏的2012年稅收增幅較2011年的下滑幅度超過20個百分點,遼寧、山東、安徽的下滑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
誰都明白,在企業經營還未發生時就向企業預徵稅款,等於抽走企業的血液,透支企業的未來,無異於殺雞取蛋,為國家稅務總局明確禁止。但各地政府卻無法停住這種不理性的行為,因為政府要「活」下去,而且官員們還不想降低「活」的水平。
沒有政府巨額投入,就沒有新城鎮化
地方政府財政如此吃緊,中國當局為什麼不讓它們通過別的途徑斂財?比如讓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應該說,不是不能,而是中國的貨幣超發及經濟高度泡沫化,使整個經濟危若累卵。地方債務與銀行過度超發貨幣,成了中國經濟的兩大堰塞湖。
2013年3月28日消息,中國財政部正在部署有關地方債的調研,先以審計署統計的約11萬億元債務為基礎,區分出顯性、隱性、直接以及或有債務並分析風險,希望能夠制止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趨勢。這高達11萬億的地方債務有多沈重?只要與去年稅收總收入對比就知道:2012年中國稅收總收入完成10.06萬億元。只要想想這稅收總收入是依靠巧立名目多方羅掘甚至預征,以及「房地產收入平穩增長」構成,就知道在企業效益全面下滑的2013年,企業稅收增加不大可能,徵收房地產稅即將變成現實。
可預期的是,中國政府最後還不得不延續最近幾年的寬鬆貨幣政策。中國貨幣早就嚴重超發,今年1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導》發表一篇「中國貨幣嚴重超發,去年新增貨幣供應佔全球近半」。該文指出: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佔近一半。該文還進一步指出,自2009年全球陷入次貸危機之後,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3年兩會後,周小川留任行長,說明中南海決策層在多方考量中國經濟形勢後,知道除了繼續執行「寬鬆貨幣政策」之外無路可走。今後5至10年內的經濟發展國策已經定為「新城鎮化」,這是一個需要天量資金方能撬動的「發展之路」。
目前,中國各地紛紛出現債務到期、投資放緩、投資衝動等矛盾現象,國務院的措施也呈極為矛盾的狀態。一方面,11萬億的巨額債務無法償還,一些地方債務問題非常嚴重,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借新債還舊賬。另一方面,20多個省市將2013年的投資增幅目標定在20%以上,依然將投資做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了緩解地方財政飢渴,國務院同意由財政部代理髮行35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這一數量為2009年地方債發行以來最高。
政府的資金飢渴,導致許多地方政府拚命收費,最後都會以各種方式攤到老百姓頭上。天然氣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一些「聰明」的地方政府就將主意打到它的頭上,等於變相發了一次債券。嘗到甜頭後,地方政府會照此類推,將很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水、電等全部變成「期貨交易」,通過網際網路放風促成百姓自願購買。
中國經濟高度泡沫化是不爭的事實,說得直白一點,「泡沫經濟」的實質是通過透支未來實現當前的增長。中國的環境已經被嚴重透支,不安全的食品、受污染的水和空氣都是例子。今後透支的已經是社會穩定。中國政府現在陷入兩難選擇:如果泡沫消失,政府就會不穩定;如果泡沫繼續,社會就會不穩定。
在政府穩定與社會穩定之間,北京會做什麼選擇,幾乎不問可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