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不完全的任務

 2013-02-09 10: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經濟至少需要兩個五年規劃來完成戰略轉型並實質性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之前,所有關於中國經濟規模行將超越美國或者「美國世紀」可能終結的預測,更像是一種高級別的「忽悠」。美國舉世無匹的高端產業和依然掌控他國經濟「七寸」的機制化金融霸權,不大可能在未來幾年內「人間蒸發」。

2012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5.6萬億美元,中國則是8.25萬億,已經相當於美國經濟規模的52.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在其一份的報告中預測,按照購買力平價折算的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16年將達到19萬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在2016年的這一數字將為18.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經濟規模將在2016年被中國超越。這也是該組織首次為「美國世紀」的終結「預報」確切日期。

儘管購買力平價早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也難以準確反映各國間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關係,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卻一向喜歡用這個分析工具來對全球重要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及發展速度進行比較分析。

筆者曾多次說過,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國際經濟秩序主導權以及重要產業控制力爭奪的今天,簡單的GDP總量排名至多具有符號意義。況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已經嵌入到全球價值鏈分工環節的中國經濟業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和資本流動的一部分。而在此分工框架下,以代工(OEM)為重要特色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環節中的實質性獲益很低。汽車、電子等就是典型代表。誰敢說,坐擁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地位的中國已是頂尖汽車強國?轟轟烈烈的上海車展之所以令國際汽車巨頭趨之若鶩,還不是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誘惑!不客氣地說,中國汽車業目前的這種表面繁榮根本無法掩蓋國內廠商在研發設計、品牌管理、系統集成尤其是全球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況且各國汽車企業在統計全球產銷量時候,一般都會把在中國市場的產銷量納入在內,這就出現了重複統計。筆者估計,中國去年8.25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中,至少有1/4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因此,在衡量一國真實經濟產出時,國民生產總值(GNP)顯得更科學。而先於中國參與全球分工且擁有大量海外債權的日本,儘管其GDP已被中國超過,但其GNP仍然領先中國一大截,估計這一數字不下2萬億美元。至於跨國公司遍佈全球的美國,其天量GNP更讓中國難望項背。

某種意義上說,IMF故意撇開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或者國際分工不談,而刻意對中美之間經濟產出的數據進行簡單比較或推測,實有博得眼球關注之嫌。而在中國經濟至少需要兩個五年規劃來完成戰略轉型並實質性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之前,所有關於中國經濟規模行將超越美國或者「美國世紀」可能終結的預測,更像是一種高級別的「忽悠」。

應當承認,作為世界經濟舞台上日漸自信的超級新貴,中國經濟規模和實力以及基於此的國際影響正以不可阻擋之勢上升,若能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態勢,確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期成為比肩美國的世界頂級經濟強國。只是這一天顯然不可能是2016年的某一天。

筆者也不相信美國舉世無匹的高端產業和依然掌控他國經濟「七寸」的機制化金融霸權,會在未來幾年內「人間蒸發」。這裡依然要提到曾經十分接近美國經濟實力的日本。眾所周知,日本無論在工業技術基礎、金融實力、教育和國際分工地位等方面一點也不輸中國,甚至在過去30年裡一直大幅領先於中國。直至受到地震衝擊的今日,日本依然擁有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那種盲目看低日本工業基礎和復甦潛力的觀點實在不可取。但是從戰後67年的國家經濟競爭格局變遷史來看,「世界第二」不僅一點也不好當,而且要承受極大的集團擠壓。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一度在1994年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17.9%,時至今日已經下降到不足9%。日本經濟總量這些年來之所以一直徘徊在五萬億美元這個門檻,除了上了戰略高手美國的當,於1985年草率簽署了「廣場協議」失去匯率主導權進而導致泡沫破滅,經濟競爭力急劇下降之外,還由於基礎研究領域遠不如美國紮實的日本在高科技領域鮮有原始創新,只能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所致;當年心高氣傲的日本也沒有意識到,沒有佔據最高端分工地位的金融霸權,是無法保證最大程度的國際獲益的。當然,日本也不是不想把東京打造成為比肩倫敦和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只是過於精明的日本無論在金融微觀主體發育、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還是形成廣受認可的國際金融氣質方面,都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日本更拿不出類似微軟、英特爾以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些產業和金融力量工具。

日美之間經濟競爭的教訓理應值得中國鏡鑒。儘管筆者相當同意IMF關於美國巨大的財政赤字是影響美國經濟肌體健康的嚴峻挑戰的判斷,但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之間依然存在著全方位的經濟差距。也許,中國在未來30年內都不要指望在人均GDP和社會福利水平方面趕上美國。邁上第二經濟大國台階的中國,眼下最需要的恐怕是冷靜思考制約中國成為一流經濟強國的諸多約束條件;同時還應做好理性應對不斷出現的非理性批評乃至基於既有經濟秩序而生的諸多壓力和干擾的各項準備,並盡力避免超級新貴崛起之後經常易露的驕躁心理。

畢竟,殷鑒不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