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央行開錯了藥

九月份在短短的兩週中,美、歐、日央行先後出手,推出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其政策的同步性、聯動性,在世界央行史上可稱前所未有。然而,市場對它的熱情,卻僅僅維持了十日,其政策效應之短命,恐怕在央行史上也會留下一筆。

當然在央行出招之前,市場已經有所預期,並積累下一定的升幅。自從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的言論一出,針對歐洲股市、歐元的沽空盤便持續平倉離場,西班牙、義大利國債絕地反彈,歐洲銀行股亦表現亮麗。美國股市更升至二○○七年以來的高位,政策未啟動,資產價格已經搶步上揚。

其實央行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被市場所挾持。在歐洲,西班牙十年期國債利率當時已升破七%,高燒是可以燒壞人腦的,歐洲央行不出招,西班牙必然出事,必然波及歐洲銀行及歐元的穩定、安全。在美國,市場無視聯儲六月份的相對冷靜,將市價托高,給伯南克造成騎虎難下之勢,沒有人敢承擔不出招可能帶來的潛在市場衝擊這個政治責任。

但是央行出的這些招數,對解決各自的問題卻作用不大。筆者看來,用反週期的貨幣政策試圖解決結構性經濟問題,簡直就像是醫生開錯藥

歐洲的問題,乃結構性財政問題,必須通過增收入、減支出來解決。經濟不景,增不了收,則只能削減開支。可是減福利、裁員勢必惹眾怒,在民主政治中屬大忌,對政治家則是找死。美國的問題則是銀行的中介功能壞死,央行所製造的流動性,無法通過銀行渠道,分配到有需要的企業、消費者以及房地產市場中。於是,經濟復甦乏力,就業舉步維艱。至於日本,其銀行中介功能已喪失二十餘年,人口老化、產業外移造成內需不足,就業疲弱。

世界三大發達經濟目前所面臨的,均屬於結構性困難,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加以整治。以貨幣政策上放水試圖根治結構性困局,實屬緣木求魚,不得要領。怪不得市場炒完就跑,央行本來就開錯藥。

本文留言

作者陶冬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