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有兩個基本判斷需要重點關註:
從短期看,按目前的改革力度和調控方向,今年經濟中遇到的問題,明年同樣存在且風險更大。中國經濟、社會中積累了大量矛盾,是危機和轉型在賽跑,我們的時間不多。把問題看得嚴重些,有利於我們主動開展工作。如果短期無法過關,就談不上解決長期問題。
從長期看,要解決多年積累的大量經濟問題,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已經很難,必須從社會、經濟、政治三方面統籌考慮,做出長期安排。首先要嚴懲腐敗,讓百姓滿意,鞏固執政基礎;其次要把已經做大的「GDP蛋糕」向窮人傾斜,在穩定民心的同時提高消費率;最後要只爭朝夕抓改革,這是解決各種長期問題的唯一出路。
在去年12月19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會議上,就「頂層設計」問題我講了四條原則、八大內容和三點方法。其中八大內容是:土地制度、經濟結構、財稅改革、城鎮化戰略、資源價格改革、金融改革、技術創新及國企改革問題。
現在要討論的中國經濟問題很多,大家見仁見智,不容易統一。若從方法論角度,我們應找到各種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有助於提煉出綱舉目張的大問題。我認為,總的原則是「問題導向」,從問題入手,而不是簡單地從經濟學概念、邏輯入手。
譬如從擴大內需角度,我們可以引出中國經濟長期的重大問題是要解決城鎮化問題、貫徹城鎮化戰略。這個方向是對的。但面對現實中這麼多複雜的問題,先抓哪件事,後抓哪件事,決策層怎麼決策?城鎮化是一個政策不斷調整、執行的結果,而不是問題的原因。
城鎮化,就是要讓農民工能在城裡先住下來,這就要進行戶籍改革,要解決包括上學、看病等安全網建設中的財政資金問題。要讓進城的農民工在城裡住得舒服,就有水、電、氣等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中的資金問題。誰投?怎麼投?要讓農民能長期住下來,並且把老人接過來,就要有就業機會。為此就要放鬆各個領域的投資管制,允許大量民間創業投資,這又涉及民營資本如何進入、服務經濟如何發展、國企如何退出等問題。
所以,城鎮化不只是讓不讓農民進城的戶籍改革和財政有限的資金分配問題,它涉及經濟領域的各種問題,錯綜複雜,深挖問題背後的原因,會引出一連串問題。
總量問題和系統性風險
解決中國經濟長期的重大問題,要從抓總量和系統性風險兩大問題入手。
一是如何確保GDP總量長期平穩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是必然的,合乎發展邏輯。但是速度下滑,問題就「水落石出」,不僅眼前日子難過,還會暴露一系列經濟、社會中的重大風險。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路,只能是提高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從2000年的46.4%到2010年的33.8%,十年內降了13個百分點。即使包括政府消費在內的總體消費率也由62%降到47%,十年內降了15個百分點。而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恐怕不存在第一個十年那麼旺的全球需求了。
中國經濟要穩定增長必須靠內需,而內需中投資已不能一味地拔高,產能過剩嚴重,剩下的只能靠提高居民消費率入手。而要真正拉動消費,必然會觸及一系列重大問題。
例如,當前國務院正在研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這很重要,但改革後提高的消費,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居民消費率,也不可能去填補因投資與出口減少而出現的缺口。
拉動消費,就要抓社會安全網路建設,包括醫療、教育、養老,以解決預防性儲蓄問題,這就會涉及擴大財政支出問題。如果財政轉移支出多了,政府投資少了,穩投資又涉及擴大民間投資及國退民進的問題。
擴大中國居民消費的重頭戲,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的消費,這可能是今後中國消費增長中最快、最大的一塊。怎麼提高?最有效的途徑是釋放農民手中的土地「能量」,這就要涉及宅基地的安排、土地的流轉制度、小城鎮土地規劃等問題。
居民的財產收入,是中等收入國家提高居民消費的一大途徑。如何提高?總不能長期靠炒房地產,要靠民間創業和投資。如果房地產市場整頓到位,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減少,中央與地方財稅如何重新安排?屆時若國家財力問題凸現,要不要變賣一部分國有資產?投資需求中地方政府投資捉襟見肘,不是對民間投資「情不情願」放開的問題,而是如何鼓勵。
如果採取以上措施,還不能解決居民宏觀平衡中居民收入與消費增長的問題,那麼長期負利率就是不合適的。利率要市場化、金融改革要配合,銀行利潤要減少等,這會迫使其他方面的改革速度要加快。
不難看出,如果我們想從根上解決消費問題,必然會涉及大量重要問題和制度改革,幾乎可以統領我們解決總量增長所遇到的各種長期問題。
二是抓住系統性風險問題的解決。
美國學者魯比尼曾預測,2013年中國經濟要出事;國外某機構又預測,2016年中國整個銀行體系要崩潰。我們可以不信,但應該把這些預測當苦口良藥,起到警示作用。
從風險傳導機制入手,我們很容易理解一系列經濟問題的邏輯關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必然的,堅持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方向也是必須的。打擊投機炒房,就會導致房市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的下降;量價下跌,從實體經濟講,必然會引起其他行業投資、工業利潤、稅收下跌;從資金鏈看,房價下降,自然會引起土地價格下降;地價下降傳到土地財政收入大減,再傳到地方融資平臺問題難解決,最後會不得不引起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問題。
中國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銀行股只有16只,但利潤卻佔2400多家公司利潤近一半,如果銀行資產質量下降,股市怎麼能「由陰轉晴」?
所以我在去年底曾提出,房地產調控是2012年宏觀調控的難點和關鍵。但是,今年初以來國務院領導、住建部在不停地強調要調控,為什麼市場、地方政府仍在與中央政府博弈?因為仍存在不該有的預期,期盼房價恢復上漲?
能不能把打擊炒房、支持剛需的政策說得更精確、明朗些?更徹底、長期化些?我猜測,這本應是可以的,但實際上又不行。因為信號明朗後,炒房的人會紛紛拋售,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經濟危機就會真的來臨。目前採取不明朗的預期策略,估計是想穩住增長,但這又絕不是長遠的良策。所以說,今年的經濟困難,在明年上半年仍會存在。
今後怎麼辦?
下一步,要看中國房地產投資下降後,其他投資能不能替代,否則中國經濟增長就會很麻煩。
目前靠政府投資財力已有限,能不能真心實意去鼓勵、而不是被動響應落實「新非公36條」?能不能變賣一些國有股份,擴大民間資金的「投資乘數」?中國不缺資金,只要放開管制,理順政策,會湧現大量民間投資替代房地產投資,補上中小城鎮建設中的財政投資缺口。
不少人對中國經濟很悲觀,富人移民的不少,部分消極情緒也體現在股市走勢上。究其原因,除了經濟增速合理下降,主要是因為一些人看不清這些系統性風險,弄不懂政府準備怎麼去解決,因此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其實,相當多的人既認同中國增長的巨大潛力(但僅是潛力),但又因看不清前途而缺乏信心,這是當前中國經濟深層次的大問題。要抓住化解系統性風險這一牛鼻子,政府就需要對經濟發展中已積累的很多麻煩必須做出系統的、正面的回答。
只有把當前困難的「底數」向市場坦然承認,同時把一系列需要調整的政策說清楚,包括如何解決投資替代問題,如何提高消費,並在逐步解決好房市泡沫問題的同時,使逐步化解系統性風險的預期明朗化,才能讓海內外投資者真正確立理性預期,相信中國在今後十年仍擁有經濟高增長的潛力。否則,只能以危機形式來強制實現經濟調整,後果難以預測。
因此,尋找今後5年-10年中國經濟的重大問題,不妨從以上兩大問題切入,順籐摸瓜,綱舉目張,從而理清經濟改革「頂層設計」路線圖。
應抓緊制定國家關於促進居民消費的發展規劃,統籌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內部,應盡快制定一個化解系統性風險的預案,重點圍繞用一定的時間消除房市泡沫、使經濟平穩增長這一主題,提出組合性的政策儲備,擇機逐步出臺,在平穩增長中真正做到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
其他單項的重大經濟問題,可以從配合的角度,分別搞單項改革方案。例如,關於金融改革、鼓勵創新、資源價格改革、擴大世界市場等。特別是最後一項,在今後5年-10年全球需求減少為大概率事件的情況下,如何消化中國已經形成的巨大產能和保持今後中國平穩增長中又新增的一塊產能,至關重要。
新需求在哪裡?必須開拓新的世界市場。除拉美、東盟十國,非洲市場不可忽視。16億非洲人的手機、冰箱、洗衣機、汽車、食品需求還會大大發展。「中非論壇」承諾未來三年我們給200億美元貸款,我認為遠遠不夠。
作為戰略考慮,應抓住人民幣國際化和現有3萬多億美元儲備的歷史機遇與資源,在內部形成一個有長遠意圖的對外投資、貸款與援助的國家綜合性指導意見。我們應做出精細的安排,擴大人民幣和美元的「雙幣」對外投資、貸款與援助,讓資金出去,讓對方國進口中國產品、消化中國的產能,穩住中國的增長。同時支持對方國形成一定的投資能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商品,進而擴大針對對方國的進口、特別是資源的進口,以平衡國際貿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