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刺激措施已達極限
過去幾年,凱恩斯主義者(Keynesians)一直在稱讚中國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
憑藉政府支出的大規模增加的以及央行引導下的銀行信貸,中國經濟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機之後的低迷期。2008年底,中國推出了相當於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7%的刺激計畫,該計畫持續了兩年時間。
到2010年,中國經濟又重回兩位數增長。
但隨著中國經濟看似已越過懸崖,人們開始思考為避免增長減速中國人可能為此付出了多高的代價。
首先,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所存在的失衡是造成危機的原因。一直有觀點認為,由於經濟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而非內需,中國的儲蓄過多,當這些資金流入美國,就造成美國的利率處於過低水平以及家庭債務的過度積累。而當情況惡化時,危機就擴散到了全球。
為拯救自身,中國開始調整政策,但實際上卻是大同小異:更加註重通過投資來帶動增長,以及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工業出口的投入。
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中國成為了有史以來經濟失衡最嚴重的大型經濟體之一。中國的投資支出佔GDP的比例甚至超過了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這種情況分別在各自年代導致美國和日本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
情況越發明瞭:中國巨額的基礎設施建設開支被浪費,大部分政府開支使用不當,只是為了滿足政治需要或者被盜用。
在巨大的商品庫存和地產泡沫的壓力下,中國經濟正迅速放緩。現在還不清楚中國政府是否能夠再度施展拯救經濟的技巧。
很顯然,中國經濟正在遭遇硬著陸。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GDP增速只有達到6%-7%,才能避免社會動盪,因為中國國內的一大部分人口仍在為擺脫嚴重貧困而努力。但據諮詢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計算,第二季度中國經濟按年率僅增長1%。
然而,中國政府卻發現,現在已很難掀起另一股銀行信貸投放的熱潮。Lombard Street指出,中國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經讓借款人不堪重負,而圍繞經濟前景的擔憂引發的資本外流使得銀行很難吸引到存款用於放貸。
這種狀況在中國的股票市場得到了反映。目前中國股市已經跌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如果形勢發展順利,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會下降,在3%-5%的範圍內,但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加。
如果情況不是這樣,那就很難想像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