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輪消費增長,醫療保健,銀行之外的金融服務,都可能爆發性增長。
如果將十年前的股指成分找出來,和今天股市的藍籌構成作一個比較,你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當年的大藍籌中,沒有銀行股,也少有地產股。股指成分在過去十年的變化,其實是中國銀行改革、地產熱的縮影,折射出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的變遷,也總結出了過去十年投資領域的大故事、大機會。
十年後,上證指數和恆生中資企業指數的構成會是什麼樣的呢?
筆者相信,銀行股仍會佔據藍籌指數中的一片江山。銀行乃經濟的命脈,經濟在銀行便在,不過它們所佔的權重應該有明顯的下降。世界五大銀行中,有四個來自中國,這本身就說明什麼地方有一點不妥。中國的銀行在產品範圍、中間業務、風險控制上,與世界同行業相比都有明顯的差距,貸款還受到非商業因素的干擾,它們的盈利來自政策性壟斷。隨著銀行業開放競爭、利率市場化,其暴利恐怕維持不了多久。
至於房地產企業,放眼世界各地,除香港這種城市經濟體外,沒有哪個股市像A股這樣讓開發商如此輝煌的。隨著房地產暴利時代告一段落,房企在股市中的勢力也會消退。
筆者是經濟學家,對股市談不上精熟,不過倒有一個自創的爆米花理論。爆出來的玉米花,加一點焦糖、牛油,其價值可以上升百分之三五十,但是絕不可能再爆一次。爆過的玉米花,只是爆過的玉米花而已。在投資領域,銀行股、地產股屬於爆過的玉米花,合理的經營和出色的策略可以令其股價上升百分之三五十,但是在現有水平上再翻番的機會不大。民生銀行未上市股票,當年轉讓價格每股不到0.7元,不過那是十年前的價格,這種價位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筆者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尋找玉米粒而不是已爆過的玉米花,尋找在下一個經濟週期中出彩的行業,而不是將資金投入上個週期出彩的行業。玉米粒還是爆米花,明顯和企業上市之前與上市之後有關係,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有些垃圾企業上了市,還是垃圾。筆者關心的是,企業的業務、盈利、利潤率,會不會有一次爆發性的增長,觸發市場對它發生認知上的改變。爆炸性的增長和市場的再評估,便是由玉米粒變成爆米花的過程。
從大趨勢看,中國經濟中的出口比重下降、房地產比重下降和基礎設施比重下降,應該是無可避免的。要麼內需上揚,要麼增速下滑。在筆者看來,城鎮化、提工資所帶來的第二個5億消費者的產生,應該是經濟的下一個大故事,增長的新源泉。這種消費增長,並非由第一個5億消費者(即現有的城市消費者)主導,甚至主要消費未必發生在沿海大城市,但是可能使中國的消費總量跳增。
過往看消費的故事,主要著眼於銷售的增長。但是隨著工資的飆升和成本的上漲,維持住利潤率成為判斷投資好壞的首要標準。如果企業無法將成本負擔轉嫁給下游企業或消費者,哪怕銷售增長再強勁,對於股權投資者都算不上是好的機會。筆者認為,利潤率、競爭門坎,是下階段選擇消費股的第一篩選標準。
人口結構變化,帶來劉易斯拐點。老齡社會下醫療、保健,獨生子女家庭構造下的教育、消費,與正常環境下的消費習慣有所不同。那些游離於體制之外、又在市場上尋找到自身定位與優勢的企業,蘊藏著重大的商機。醫療、保健、教育,均受體制的制約,體制內的企業發展空間、盈利空間未必大。至於那些不受體制制約的新興企業,儘管它們目前規模還比較小,還受到各種監管上的限制,但是只要定位恰當,管理層得力,在爆炸性增長的市場裡應該是大有作為的。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和銀行業引入競爭,中國的金融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打破壟斷與國際開放,意味著行業重新洗牌。除了銀行之外的金融服務業,多數在中國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產品單一、滲透率低、可塑性高,增長潛力頗大。在筆者看來,滲透率和增長空間已經進入瓶頸狀態的大銀行,屬於爆過的玉米花,而逐步進入增長爆發期的金融服務業,則屬於未爆過的玉米粒。它們所處的增長階段不同,增長模式不同,潛在回報也不相同,當然隱含風險也不同。
筆者在這裡,無意羅列所有的潛力行業,因為這樣做一定挂一漏萬,而且好的管理層對於好的企業至關重要,行業內部也需進一步的細化分析。筆者希望闡述的是「爆米花」與「玉米粒」的差別。中國經濟正在面臨重大轉型,這個時代充滿著商機、挑戰和變數,舊的投資利器在新的時代未必同樣靈驗。投資中國的「玉米粒」,應該在那些新的、發掘不足、尚未上市的領域裡尋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