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情歌
民歌發展史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樣,中國民歌也是在先民們的原始狩獵、祭祀、婚戀、放牧等活動中萌生並逐步流傳起來的。所以,它很早就確立了「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例如,《吳越春秋》記載的這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一首民間歌唱,它僅用了四個二言體的短句,就極其簡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部過程。又如載於《易經》中的兩首歌詩:女承筐,無實;士圭羊,無血(「歸妹」上六)。賁如,番如,白馬翰如;匪寇,(婚)(《易經·賁》六四)。前者用二、三言相雜的句式表現了上古時代田園般的男女剪羊毛勞動場景,後者則用二、四言交錯的句式記錄了這一時期民間的婚嫁生活。再如《呂氏春秋》所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為南音。」文學史家認為,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應當是中國民間情歌的濫觴。

而同一著作中記述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則是人們農業豐收之後以歌舞形式舉行大規模慶祝祭祀活動的生動記錄。早期民間歌唱的這些優秀篇章,一方面為我們瞭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據,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數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頭形式觀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勞作、婚戀、思盼、信仰等行為、感情時所達到的令人驚嘆的藝術水準。

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該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間歌詩。它們總稱為「風」,因收錄了當時十五個國家(地區)約500餘年間(前1006-前570)的民間歌唱之作,故又稱「十五國風」。以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內容而言,不僅十分廣泛宏闊,而且也典型深刻,稱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來民間社會的一部「創世紀史「。特別應該提到是這些歌詩大都採用了「四言體」句式。這一詞格的相對穩定和廣泛使用,為以後中國民歌的唱詞句式的進一步發展和多樣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詩經》的開篇之作《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內容清新明暢,而且詞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豐富的歌唱性。

本文留言

作者華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