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識「字」嗎?

「字」的本義並不是字。「字」在上古,是「在屋內生孩子」的意思,與今天文字的「字」沒有關係。

「字」算是一個文字化石,從古到今,字形都沒有多大變化,這個像形字形象得很:一座房屋裡有個剛剛出生的孩子。

《說文解字》說:「字,乳也。」《廣雅》解釋:「字,生也。」

《漢書·嚴安傳》裡說:「五穀蕃孰,六畜遂字。」不看顏師古的註釋,很容易望文生義,當是六畜寫字。顏師古注曰:「遂,成也。字,生也。」「六畜遂字」,就是六畜在生長。

後來,王充在《論衡·氣壽》中載:「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這也許是我國最早的少育優生論說吧。隨著時間的推移,「字」字又有了「懷孕」等引申義。

既然「字」的本義是「生孩子」,那麼,古時候文字的「字」又是用哪個字表達的呢?在古代,「字」是用「文」字來表達的。

當然,「文」的本義是「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像交文。今字作紋。」

而古代的「文」,在先秦的時候就有「文字」的意思。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很多例子,《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後漢書·張衡傳》:「飾以篆文。」

直到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說:「距洞數百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這裡的「文」都還是「字」的意思。

那麼,「字」是什麼時候才有現在的「字」字的意義呢?《說文解字·敘》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相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通書·六書略》也說:「象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由此看來,「字」具有現在「字」的含義,應是從「文」字「生」出來的。有學者認為,古時單體字叫「文」,合體字則叫「字」。

在先秦,「文」字就有「字」意義;而「字」到了秦朝,才有「字」意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