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違背信任帶來長期風險

擔心中國的突然崛起嗎?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sco)航運合同案,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對中國國有企業精心編織獨霸全球計畫的擔心看起來是杞人憂天。中遠在幾年前簽訂長期合同,希望緩解大宗商品市場繁榮時期航運價格高企帶來的壓力,這是合理的。但認為價格將永遠高企卻不合理。

類似的事情在2009年也曾發生過。當時中國一些國有航空和航運公司因為簽訂用於對沖石油價格上漲的衍生品合約蒙受巨額虧損。油價在2008年夏季接近每桶150美元的時候,這些合同是合理的,當2009年很長一段時間油價處於每桶80美元的時候,就顯得不那麼聰明瞭。

壞消息是,中國大公司在真正出錯時,並不一定覺得自己有義務承擔後果。2009年,國有企業在政府支持下拒絕履行衍生品合同義務。而現在,中遠企圖強迫船東跟它重新談判,以暫停付款作為讓船東回到談判桌的手段。

這個問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不夠成熟。另一個因素是國有企業的傲慢。它們在國內發號施令,而作為崛起中大國的一員,又力圖在國外同樣地耀武揚威。作為一個短期策略,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合理的,只是粗暴了一些。畢竟很多外國公司只要還沒有拋棄中國的某個市場,還是願意吃很多虧的。

但從長遠來講,辜負信任是有代價的。外國公司的一個應對辦法,可能就是不簽具有脅迫和違約風險的長期合同,只以變幻莫測的國際現貨價格為基礎簽署短期協議。

以鐵礦石為例。2009年,中國力圖影響鐵礦石價格年度談判的結果。這跟違約不一樣,但仍然是在濫用國家實力。這導致穩定的基準定價協議結束,一種基於現貨價格的新制度興起。目前為止的主要輸家是誰呢?是中國自己的鋼鐵企業,現在擺在它們面前的是更高、也更波動的鐵礦石價格。

如果信任被過多地損害,國外企業只要有牌可打,可能就會開始為中國的對手方風險收取更高的溢價,或者是拒絕簽訂一切長期合同。

本文留言

作者Tom Orlik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