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變身高利貸倒爺

今年以來,因資金利率飆升,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熱衷發放委託貸款,有的公司委託貸款收益甚至超過主業。截至7月底,在上市公司發布的對外委託貸款公告中,年利率最低為12%,最高則達到21.6%。

當前,中國湧現出一股史上罕見的全民放貸、全民參與高利貸的狂潮。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成了高利貸放貸者的主力軍;商業銀行包括四大國有銀行也將信貸資金拆借給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用於發放高利貸。令筆者想不到的是,上市公司竟然也開始爭當「高利貸倒爺」。

上市公司爭當「高利貸倒爺」,有促使「高利貸」迅速擴大蔓延的優勢和基礎。首先上市公司是各家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香餑餑,很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甚至低息貸款。一些上市公司來自委託貸款的收益甚至超過了主業,比如:錢江生化宣布對外委託貸款1.4億元,年利率為12%,每年利息收入就高達1680萬元,而公司一季度的淨利潤只有1369萬元。武漢健民宣布對外委託貸款1.5億元,年利率為20%,一年利息收入將達3000萬元。而武漢健民上半年的淨利潤也不過3620萬元。巨大的利益誘惑和示範效應,可能使得更多上市公司蜂擁而入高息貸款行業,更可能出現輕視主業甚至荒廢主業的狀況。

高利貸的多層級倒騰資金,將大大抬高社會融資成本。而承受畸高融資成本的都是貸款難、融資難的中小企業。這對中小企業將是致命打擊。高利貸橫行給中小企業套上一個死結:貸不到款、融不到資是在等死,借到高利貸是在找死。更可怕的是,瀰漫的高利貸正在抬高所有行業實體的融資成本。

上市公司爭當「高利貸倒爺」正在抬高房價、助推房地產泡沫。上市公司發布的委託貸款公告顯示,有七成涉及房地產業務,房地產商普遍願意支付超過15%的年利率,有的甚至超過20%。

銀行貸款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委託貸款高息發放出去吃高息利差,銀行收取正常貸款利息和委託貸款手續費收入。各得其所,各自收益都很高。連上市公司都參與進高利貸中,折射出現階段我國金融業的亂象。筆者從事銀行業30多年,目睹了改革開放整個過程,而從來沒有見到如此混亂的金融現象。其惡果和影響不僅是諸如江蘇泗洪高利貸市場崩盤,而是正在毀掉中國整個實體經濟、實體產業,乃至整個經濟。

本文留言

作者余豐慧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