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心靈也許儲存抑或尋求這樣的畫面:早春三月,你穿行於長長瘦瘦的古街,行走在光滑而閃亮的石路,面對百年老屋、古宅,以及佈滿青苔的磚牆、石柱,一瞬間,你的眼前閃現出世紀交替,歲月輪轉的時光流變,也閃動著一束束明亮的智慧火花。從此,你把這火花埋藏在心底……
震澤古鎮,就是這樣一個能讓你看過了就縈懷於胸的地方。
澤古街一瞥 (圖片來源: 中國文明網)
「吳頭越尾」看「靈區」
震澤素有「吳頭越尾」之稱,是江蘇省吳江市一大歷史名鎮,位於太湖南岸。據說遠古時期,震澤一帶「始為洪流,繼為澤藪,卒為阡陌」;至大禹治水,「導水源至此,故曰震澤定底」,浩瀚太湖得以疏導,水患澤國由此安定。上世紀50年代,著名詩人柳亞子曾作詩曰:「太湖湖水連天闊,中有靈區號震澤。」
於對先賢的緬懷與感恩,震澤鎮迄今完好保存禹跡橋和思範橋。禹跡橋地處鎮東入口,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她像韶華已逝而風韻猶存的婦人,南望千里平川,北依慈雲禪寺,聞聽梵音櫓聲,觀覽雲影橫空,別有一番風致。禹跡橋現是全鎮標誌性景觀,電影《林家鋪子》和《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在此拍過外景。思範橋則坐落鎮之西柵,相傳為紀念范蠡而筑,故取名思範橋,從元朝到清代屢經修建,她頗像文靜而大度的村姑,用粗糲掩去細膩,用憔悴隱卻豐滿,但靜思中挺立,透出月華般氣質,不禁讓人吟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詩句。震澤人喜歡把這兩座古橋稱為姐妹橋,她倆造型和形態極為神似,一東一西,一前一後,對視守望,遙相呼應,環顧四周「水繞荻塘雙月懸,波平柳岸塔影斜」的麗景。
一條荻塘河貫流鎮區,依舊寬暢而清澈,居民依然在河邊淘米、洗菜、濯衣。據領著我們參觀的導遊徐震霞介紹,荻塘舊稱頔塘,因其水面長滿蘆荻而改為現名。過去,河的兩岸,散落著范蠡釣臺、張墩懷古、慈雲夕照、普濟鐘聲、復古桃源、康莊別墅、飛閣風帆、虹橋晚眺「震澤八景」,但我們現在只能從歷史老照片上去追憶它們的綽約丰姿了。昔日震澤的繁華雖然已經隨水而逝,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憑藉老街古橋,想像出當年橋下船隻穿梭,兩岸枕河人家,店舖商號臨街,人流如縷不絕的勝景。震澤水靈之性格,浩蕩水脈帶來的柔和與兼容,構成了古鎮的魂魄,讓今人不知不覺中便會沈迷於其中。因此我們不由得想到,若能對震澤現有水景精巧構思,適當開發,是能吸引住許多今人的目光的。
禹跡橋 (圖片來源: 中國文明網)
古街靚宅顯榮華
鎮,是農村向城市演化過程中的重要過度。因此它既有城市的特性,又有鄉村的風骨,構成不同於城市又不同於鄉村的異樣生態,形成兼具城鄉特色的建築形態。前唐開埠、南宋設鎮的震澤,也不例外。那觸目皆是的街橋塔廟與樓堂館所古建築「八大件」,正是作為古鎮、名鎮、重鎮的有力佐證。
寶塔街位於古鎮的中心。街面不寬,與河並行,全長300多米,中段尤窄,最狹處兩邊屋檐間僅留一線天,下雨天可見兩條水帘墜地,像噴珠濺玉似的在街面石板上跳躍,行人沿店面走可不濕衣衫。看街面石板,經行人腳底打磨,光光滑滑煞是好看。街心的石雕鯉魚,背微微隆起,四邊流水,倒有古玩情調。佇立相望,寶塔街南岸臨河,北岸設鋪。聽鎮上人說,震澤曾是著名絲市,「繭絲上市之際,轂擊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如今盛況不再,古鎮顯得有點兒落寞,不過走街穿巷,仍可感覺得到當地居民生活的閑適與純樸。
近年修繕過的師儉堂,可謂當今震澤之精華。師儉堂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大宅門,面闊五間,六進穿堂,共有大小房屋147間,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更樓於一體,街中建宅,宅中含街,無論規模、樣式,還是功能、製作,均不遜於蘇州名宅彫花樓。師儉堂內部裝飾亦別緻,各類彫刻堪稱一絕,圖案中有人物花鳥、神獸吉祥等,還有歷史人物傳說、名人詩文,既古樸莊重,又饒有趣味。裡面還有一個鋤經園,巧妙分布在420平方米內,依勢布局,小巧玲瓏,其亭臺樓閣、迴廊假山、花卉樹木,一應俱全,可稱「江南最小園林」。師儉堂作為清代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我們訪問了原宅主人後代、年近七旬的徐謀忠先生,他感慨地說,若說震澤是一部古書,師儉堂就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記錄。我們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文化,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徐先生告訴我們,他目前的最大心願,是想去臺灣旅遊,他母親是戴季陶養女,與蔣緯國先生一起長大,他要把師儉堂修繕之事轉告在臺的親友、同好。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