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1 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並非害的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因為不忍之情,擔心他吃苦挨餓,所以父母的愛才如此無私,也毋須理由。但所謂愛的教育,不應建立在需索無度的根基上,愛可以是無限的,但其中也蘊含了合理的管教。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認為,父母因誤解愛的教育的真諦,而犯下的教養錯誤,大約可以區分為以下兩種,第一就是無所節制的愛,讓小孩無限度、不節制的滿足;第二則是自我中心的愛,只要不影響自己,就算侵犯到別人的權益也不加以管教。事實上,愛的教育應建立在以下叁種基礎上:
1. 照顧和關懷:以對孩子的瞭解為基礎,給予小孩穩定的照顧和溫暖的關懷。
2. 瞭解和接納:瞭解、接納小孩的天生氣質,父母應像園丁灌溉它,而非將自我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
3. 規範和引導:父母比小孩成熟、有遠見,因此應扮演良師的角色,給予小孩該有的規範和指引。
近年來大家不斷推崇愛的教育,是因為在愛的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除了樂觀、積極、有自信外,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好,面對困境時也比較有毅力去面對。更重要的是,因為和父母有和諧親密的關係,他自然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願意和人親近,也能夠和別人合作。
愛的教育 應有合理的管較
雖然父母愛小孩天經地義,但愛的教育不等於寬鬆的管教。一個從小不知道該如何遵守合理規範的小孩,長大後無論是人際關係或社會適應都可能出現問題。楊俐容老師認為,在愛的教育中尺度拿捏很重要,以下兩種現象,是父母常見的錯誤。
1. 放任、不要求。對於孩子已有能力獨力完成的事情,還替他承擔,捨不得讓小孩自己做。這樣的寵溺很容易在無形之中養成小孩驕縱的性格,認為別人為他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事。
2. 虛幻的民主:超過小孩能力與權利範圍的事情,也讓小孩做主。楊俐容老師舉例,有些家庭連爸爸的生日要上哪家餐廳,都讓小孩決定,也許爸爸認為大家開心就好,卻會讓孩子誤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應該聽他的意見。
因此,愛的教育過猶不及,如果拿捏不好,甚至會讓小孩在長大後無法克制衝動,做事情隨心所欲,不遵守基本社會規範。父母怎麼教養小孩,其實才是決定小孩未來表現的主要因素。為了滿足小孩一時的快樂,而失去約束的界線時,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自我約束的能力。
愛的教育 包含鐵的紀律
每個人都會犯錯,可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更應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他,讓每次的犯錯成為成長的機會。楊俐容老師認為,用適當的言語和行為確實管教小孩,才合乎愛的教育準則。以小孩搶他人玩具為例,父母可以這麼做:
1 溫和回應小孩的感受:人都有情緒和慾望,這是大人應瞭解的,接納小孩的感受,能夠讓他當下的情緒平穩下來。父母不要一昧指責「你怎麼這麼壞!」,而是告訴他:「媽咪知道你好喜歡那個玩具,很想現在就能玩。」
2 堅定執行行為的規範:接納小孩的感受,不代表認同小孩可以為所欲為。父母必須明確的告訴小孩行為的規範,「但不管多想要,也不能搶別人的東西喔!」同時告訴他,什麼樣的狀況下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下個月你過生日時,我們就可以買你喜歡的玩具嘍!」如果孩子仍然繼續哭鬧或行搶,父母就必須把小孩帶開,讓他確實體會「不能搶別人東西」的規範。
Topic 2 鐵的紀律
鐵的紀律 嚴格而不嚴苛
楊俐容老師認為,在鐵的紀律下成長的孩子,具有以下的特質:第一,道德感會比較強,而且因為自我控制能力高、品行好,無形中內在的自信度也會提升;第二,行為有規範、生活有紀律,相對的也比較有安定和安全感。
不過,許多人以為鐵的紀律就是斯巴達式的教育,或者等同於打罵教育,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在愛的基礎上,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加上堅定合理的管教,才是鐵的紀律。楊俐容老師認為鐵的紀律之本質,有以下二種要素:
1. 嚴格而不嚴苛:嚴苛指的是過度、不合理、包含負面評價式的要求;嚴格則是對於合理的規範,絕對徹底執行。
2. 堅定而不模煳。規範不應是模煳、矛盾的,如果不斷破壞自己訂下的規則,那麼小孩會無從適從。許多父母會隨著自己的心情改變規則,孩子不瞭解其中原委,就會每次都要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楊俐容老師指出,多數的父母,習慣以命令、恐嚇、訓斥、教誨、責備、建議等口吻管教小孩,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小孩害怕了就會遵守。但這樣的管教法,可能會造成以下五種父母也不樂見的結果:
1. 過度屈從權威:什麼都照著權威人士的話去做,即使有疑惑也不敢詢問,再好的創意也會被抹殺壓抑。
2. 情感較為冷漠:因為情緒感受不被瞭解、接納,也就逐漸習慣了不表達感受,甚至失去感受的能力,對別人的感受自然也就會缺乏同理心。
3. 行動焦慮退縮:經常有不快樂的表現。
4.無法接受失敗:因為害怕犯錯、被指責,對於自己的表現會有強烈的焦慮,失敗的時候,挫折感也特別深。
5. 行為沒有彈性:因為父母親的威權,使得小孩以為所有事情都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比較不敢發揮自我、展現創意。
因此,鐵的紀律應該是透過行動而非只靠言語來執行。和孩子一起建立該有的行為規範,堅定的執行合理的後果,而非以毫無彈性的嚴苛方式壓制孩子。
鐵的紀律 不打真的不成器?
過去傳統的時代,認為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打罵的管教方式在那個時代之所以管用,是因為環境單純、社會觀念一致,再加上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打小孩,因此孩子普遍較有韌性,相信父母打他是為他好的意念。
不過,隨著時代演進,知識資訊發達、社會價值多元,只靠打罵來管教小孩,其效果絕對是負面大於正面,更可能造成小孩學會以暴制暴等後遺症。
楊俐容老師認為,打不等於規範,許多時候,打罵只是父母找不到良好有效的管教方法,而以此發泄情緒罷了。孩子需要教導,不需要恐懼;孩子需要學習自製,不需要一味順服。
小孩會犯下某些錯誤,有時候是因為受到年齡、成熟度等因素影響,未必是故意的。因此,在執行鐵的紀律之前,父母應先深刻的瞭解小孩的特質和發展階段,才能定下合理的規範。
1.瞭解孩子的個別差異:像是小便的控制,有些小孩天生膀胱比較晚熟,父母應先瞭解家族是否有這項遺傳因素,再決定如何教導和規範。
2. 釐清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想上廁所是基本生理需求,原則上應該讓小孩想上就可以去上。但是父母或老師也要給予孩子適度的引導和安排,譬如:在下課時,或即將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不方便上廁所時,應先提醒甚至要求小孩即使還沒有尿意,也要先去上。
結論:
為人父母莫不希望小孩以後能成為快樂、有成就的人,那麼在哪種教育下的小孩較容易達到呢?楊俐容老師指出,研究結果發現,在愛的教育的基礎上,建立鐵的紀律,最有機會教出成功的孩子。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最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