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炒股為何股民想哭?

這是一則同事發來的段子。

天堂來了兩個新人,一個穿著內衣,一個乾脆就是骷髏,因為太特別,上帝就決定親自接待,問第一個怎麼穿得這麼少,那個回答是賭徒,輸得只留內褲了,所以就這樣了,問第二個怎麼是這種造型,這個回答是股民,割完了肉才來的,所以就是這樣。

很多人看到這個段子的第一反應是想笑,第二個反應就是想哭。

為什麼?因為感同身受。

所以,當李榮融說退休之後最想幹的事是炒股,目的就是想弄明白怎麼運行的,很多人的反應第一是想哭,第二是想哭卻又哭不出來。

想哭,是因為感同身受,悲從中來,總算有個負責的人開始考慮從投資者的角度來體驗生活了;哭不出來,是因為,這個人已經退休,而如果我們所有的負責人或有權決定市場命運的人都必須等到退休後才會想到體驗生活,那麼這種醒悟又有多大的價值呢?

可惜,這就是現實。

李榮融是前國資委主任,如果水皮沒有記錯的話正是這位主任在位時提出央企重組的概念,也正是這位主任提出央企要全部上市的要求,但是現在這位主任退休後坦承不清楚市場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垃圾股又究竟是為何被炒上天的。

其實,也不能說李榮融就是個外行。早年間李榮融曾經在上市公司蘇威孚擔任過廠長,那時蘇威孚還沒有改制,1995年蘇威孚A上市時,李榮融已經上調國家經貿委擔任副主任,和相當一批現在管理層負責人一樣,當初他們在基層工作時中國還沒有股市,他們的企業也沒有改制,而當他們開始掌握股市命運的時候,因為身份的限制,他們又不可能親身實踐,他們對市場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書本上、理論上甚至理想上,和現實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有更多的人比李榮融這個國資委主任更需要瞭解中國股市的實際運行。

比如財政部長。國資委主任管國有企業,但是財政部決定給央企負責人發多少錢,國有股要不要減持,怎麼減持,財政部的發言權更大,而2001年國有股減持給市場造成的巨大傷害讓所有的投資者都終身難忘,市價減持這麼個市場不能承受之重,在當時的財政部長嘴中居然變成了市場的利好,甚至在央視新聞聯播中留下笑柄。

又比如央行行長。現代金融已經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股市起步雖晚,但是發展快速,入市的投資者更是開戶上億,基金投資者亦不計其數,貨幣政策的風吹草動必然牽動股市神經,更何況中國股市的結構在權重上尤以金融股和能源股為重。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央行降息宣告從緊政策結束,本來是重大利好,但是央行千不該萬不該自作聰明搞了個差別降息,存款降得少,貸款降得多,本意是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的同時盡量維持儲戶的利益,但是結果卻是壓縮了銀行的利差空間,導致銀行股出現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的三個跌停,指數有效擊破2000點,救市措施產生砸盤效應,逼迫國務院在9月18日宣布匯金救市增持三大行股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再比如證監會主席。創業板的發行要市場化,無可非議,但是市場化的標準如何確定卻大有文章。主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是不是市場自由充分博弈的結果,如果是,又為什麼不以此為依據。為什麼要以所謂機構詢價這樣的「國際慣例」作依據,難道不清楚中國股市和國際市場最大的差別恰在於不成熟嗎?難道不清楚整體上的供過於求和個股上的供不應求是IPO的中國特色嗎?難道不知道機構和承銷商的弄虛作假嗎?難道真的不知道必然導致「發行價高,融資額高,市盈率高」的三高泡沫嗎?現在居然又在為創業板要不要直接退市而焦頭爛額,不是笑話又是什麼?

主板一堆問題沒解決,又搞出一個創業板泡沫;AH倒掛沒解決,又準備弄一個不知所云的國際板;轉板問題沒解決,又準備弄一個新三板。

答案只有一個,管理層和投資者想的不一樣。理論和實踐存在巨大的脫節。

我們歡迎李榮融前主任投身股市,更歡迎我們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證監會主席,國資委主任在任前就擁有投資的經歷,而不必等到任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水皮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